人类疾病动物模型资源动态
(2021年第2期,总第2期)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
信息中心
2021.12.30
目 录
一、动物模型相关文献荟萃分析
1. Pubmed收录的动物模型文献
2. 万方数据库收录的动物模型文献
二、2021.10-2022.1 PubMed数据库收录的动物模型相关文献
(一)研究进展
1. 转化肿瘤学中伴侣动物模型;猫口腔鳞状细胞癌和犬口腔黑色素瘤研究
2. 作为基因表达调节剂的人类内源性逆转录病毒:从动物模型到人类疾病
3. 通过交感神经刺激引起的甲状腺毒症失眠模型的验证
4.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高血压大鼠缺血性中风的效果和机制
5. 黄芩汤对以抑制 NOD2 依赖性通路为特征的结肠炎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
6. 电针疗法对缺血性卒中小鼠病灶周围脑组织中表达 NG2 的影响
7. BDNF 对慢性阻塞性肺病大鼠模型气道炎症的影响
8. 大鼠模型揭示肝移植结果的免疫决定因素
9. 挪威大鼠食物过敏模型炎症因子的变化
10. NAION 大鼠模型中抗 NOGO 抗体神经保护作用
11. 大鼠模型肝细胞移植的优选移植部位
12. 运动可保护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突触密度
13. 姜黄素促进大鼠模型的原发性口腔伤口愈合
14. 基于狨猴的帕金森病数据驱动生物物理计算模型研究
15. 食蟹猴作为前交叉韧带本体感觉缺陷模型的应用
16. 恒河猴和食蟹猕猴作为COVID-19感染模型的比较研究
17. 叙利亚仓鼠作为研究SARS-CoV-2 感染相关的心血管并发症的动物模型
18. 表达 SARS-CoV-2 Spike-CD40L 融合蛋白的DNA疫苗在叙利亚仓鼠模型中的保护研究
19. SARS-CoV-2感染的无症状雪貂模型的代谢分析
20. 缺氧-葡萄糖剥夺的雪貂脑切片模型捕捉与特定小胶质细胞表型相关的围产期损伤和治疗区域反应
21. 急性胰腺炎引起雪貂胰岛功能障碍
22. IFN-α和流感病毒感染上调了雪貂干扰素诱导的跨膜基因的表达
(二)模型研制
1. B 细胞缺陷小鼠播散性脑炎模型
2. 新生大鼠实验前肢模型
3. 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小鼠模型
4. IgA 肾病小鼠模型
5. 真菌性哮喘小鼠模型
6. 骨髓恶性肿瘤小鼠模型
7. 小鼠异位后肢移植模型
8. 光化性角化病小鼠模型
9. 小鼠血管化皮肤同种异体移植模型
10. 单基因偏头痛小鼠模型
11. 小鼠共生模型
12. 新型原位胃癌小鼠模型
13. 乳腺癌转基因小鼠模型
14. 自体松质骨移植大鼠模型
15. 帕金森病声带缺陷的大鼠模型
16. 大鼠产后疲劳模型
17. 大鼠急性硬脑膜血肿改良模型
18. 大鼠微栓塞模型
19. 外伤性脑损伤大鼠模型
20. 大鼠全膀胱移植新异向血管化模型
21. 大鼠胫骨实验性骨不连模型
22. 非自杀性自伤恒河猴模型
23. 迟发性阿尔茨海默病恒河猴模型
24. 缺血性中风恒河猴模型
25. 单侧输尿管梗阻食蟹猴模型
26. 人先天性弓形体病豚鼠模型
27.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豚鼠模型
三、2021.10-2022.1万方收录的动物模型相关文献
(一)研究进展
1. 树鼩细菌性角膜炎感染模型的建立及IL-17在模型中的表达
2. 黄精多糖对急性抑郁小鼠模型的改善作用及机制
3. 有氧运动联合补充D-核糖对小鼠抗疲劳和抗氧化的作用
4. 禁食对小鼠下丘脑磷酸化蛋白质组的影响
5. 粪菌移植干预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免疫学机制研究
6. 益生菌联合白藜芦醇对小鼠慢性酒精性肝损伤的改善作用及机制研究
7. 黄精多糖对急性抑郁小鼠模型的改善作用及机制
8. 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中波紫外线辐射致抑郁模型大鼠口服20(S)-人参皂苷Rg3的药代动力学行为
9. 鹿茸血酶解肽对脂多糖诱导的H9c2大鼠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10. 牛乳酪蛋白源ACE抑制肽对大鼠的降血压作用
11. 疲劳运动大鼠骨骼肌代谢组学研究
12.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促进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
13. 不同褪黑素治疗方案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脑白质损伤的影响
14. Chemerin对恒河猴脉络膜-视网膜内皮细胞血管形成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15. CD32在艾滋病潜伏感染恒河猴模型的表达特征
16. 超声引导股动脉穿刺置管在血管内介入方法制备恒河猴急性脑梗死模型中的应用
17. 幽门螺杆菌感染小鼠模型的应用进展
18. 髓芯减压联合牙髓干细胞治疗兔早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
19. 针刺治疗帕金森病:动物实验显示的作用机制
20.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动物模型及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21. MPTP诱导帕金森病小鼠亚急性与慢性模型的比较及评价
22. 成年树鼩睾丸维生素D代谢酶CYP24A1表达与生育力相关研究
23. 雪豹源水貂肠炎病毒分子鉴定及NS1基因进化分析
(二)模型研制
1. 高温高湿重度中暑猪模型
2. 改良光化学栓塞法诱导缺血性脑卒中大鼠模型
3. 慢性根尖周炎模型大鼠模型
4. 复合因素内热消渴小鼠模型
5. 诱导巨噬细胞向M2极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小鼠模型
6. 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大鼠
7. 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骨髓髓源性生长因子缺失模型
8. 细菌性角膜炎树鼩模型
9. 动力失衡模型兔模型
10. 病毒性皮肤疣小鼠模型
11. Cyp4v3基因敲除小鼠模型
12. 川崎病小鼠模型
13.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来源的异种基因移植小鼠模型
14. 空肠弯曲杆菌感染小鼠模型
15. 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模型
16. 活动性结核病铁过载小鼠模型
17. 皮肤光老化小鼠模型
18. 造血细胞移植白血病小鼠模型
19.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小鼠模型
20. 泛T淋巴细胞结合照射诱导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模型
21.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小鼠模型
人类疾病动物模型资源动态(2021年第2期)
一、动物模型相关文献荟萃分析
1. Pubmed收录的动物模型文献
以“animal model”为关键词,在Pubmed(https://pubmed.ncbi.nlm.nih.gov/)进行检索,2022年共发表184篇文献。
2. 万方数据库收录的动物模型文献
以“动物模型”为关键词,在万方数据库(https://s.wanfangdata.com.cn)进行检索,2022年共发表77篇期刊论文。使用万方数据库提供的文献检索结果分析工具,对2022年“动物模型”相关中文文献的关键词、作者、机构、学科等分析,结果见图1-5。
就文献发表关键词分布情况而言,跟动物模型相关的关键词包括小鼠、大鼠、兔、病理、炎症反应等密切相关(图1)。
图1万方数据库中“动物模型”相关中文文献的关键词分布情况
就文献发表作者分布情况而言,发表动物模型相关文献最高的学者包括王敏、韩栩珂等(图2)。
图2 万方数据库中“动物模型”相关中文文献的作者分布情况
就文献发表单位分布情况而言,发表动物模型相关文献最多的单位包括河北医科大学、四川省骨科医院、大连医科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等(图3)。
图3 万方数据库中“动物模型”相关中文文献的单位分布情况
就文献发表学科分布情况而言,发表动物模型相关文献最多的学科包括医药卫生、工业技术、文化、科学等(图4)。
图4 万方数据库中“动物模型”相关中文文献的学科分布情况
就文献发表杂志分布情况而言,发表动物模型相关文献最多的杂志包括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医药导报、安徽医药、中国动物检疫等(图5)。
图5 万方数据库中“动物模型”相关中文文献的学科分布情况
二、2021.10-2022.1 PubMed数据库收录的动物模型相关文献
(一)研究进展
- 转化肿瘤学中伴侣动物模型;猫口腔鳞状细胞癌和犬口腔黑色素瘤研究
患有自然发生的癌症的伴侣动物可以为癌症研究,特别是抗癌药物开发提供有利的模型。与常用的小鼠模型相比,伴侣动物,特别是狗和猫,具有更近的系统发育距离、体型和基因组组织。最重要的是,宠物会患上自发性癌症,而不是人为诱发的癌症。人类和伴侣动物的癌症发病率非常相似,癌症是 10 岁以上狗的主要死亡原因。狗和猫的许多癌症类型与人类癌症具有相似的病理、分子和临床特征。狗和猫的药物毒性和抗癌治疗反应也与人相似。伴侣动物与主人分享生活,包括环境和社会经济癌症风险因素。与人类相比,宠物的寿命更短,癌症进展通常更快。与人体试验相比,伴侣动物的临床试验成本更低,耗时更少。患有自然发生的癌症的狗和猫是人类癌症研究的理想和独特的模型。特定类型癌症的模型选择至关重要。
Antonio Giuliano. Biology ( IF 3.796 ) Pub Date : 2021-12-31 , DOI: 10.3390/biology11010054
- 作为基因表达调节剂的人类内源性逆转录病毒:从动物模型到人类疾病
人类基因组包含许多称为人类内源性逆转录病毒 (HERV) 的逆转录病毒元件,这是由于逆转录病毒在整个进化过程中整合而成的。HERV 曾经被认为是无活性的垃圾,因为它们不具有复制能力,主要位于异染色质中,并且通过甲基化而沉默。但现在清楚地表明,HERVs 在各种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积极调节基因表达,如发育过程、免疫调节、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最近的研究报告称,HERVs 在患有 2019 年冠状病毒病 (COVID-19) 的患者中被激活,该病目前是由 SARS-CoV-2(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冠状病毒 2)感染引起的大流行。在这篇综述中,我们描述了影响 HERV 活动的内部和外部因素。我们还提供了证据,表明 HERV LTR(长末端重复序列)在小鼠、大鼠、斑马鱼以及蠕虫和果蝇的无脊椎动物模型等模型生物中的基因调控活性。最后,我们讨论了涉及各种转录因子和受体的几种分子和细胞途径,HERV 通过这些途径影响下游细胞和生理事件,如表观遗传修饰、钙内流、蛋白质磷酸化和细胞因子释放。
Serpen Durnaoglu,Sun-Kyung Lee,Joohong Ahnn. Molecules and cells Pub Date : 2021-12-31 , DOI: 10.14348/molcells.2021.5016
- 通过交感神经刺激引起的甲状腺毒症失眠模型的验证
失眠已成为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目前,失眠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动物模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可用于转化医学。因此,建立一个合适的失眠模型是非常必要的。临床数据表明,失眠患者的甲状腺素水平很高,并且经常伴有心血管问题,所有这些生理紊乱的共同机制是交感神经系统。结合临床失眠慢性发作的特点,本实验室建立了长期腹腔注射甲状腺激素诱发的失眠模型。在本文中,基于三个有效性标准来评估模型的失眠样状态。表面效度已在新陈代谢、莫里斯水迷宫、心电图 (ECG) 和脑电图 (EEG) 中得到证实。靶向代谢组学的结果证明了结构有效性。经临床常用的抗失眠药地西泮治疗后,上述生理病理障碍得到逆转。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所建立的甲状腺毒症相关失眠模型符合建立合适的失眠动物模型的有效性要求。本文提出的模型可能有助于研究临床失眠的发病机制,以及测试有前景的失眠治疗方法。
Zhifu Ai,Hongwei He,Tingting Wang,Liling Chen,Chunhua Huang,Changlian Chen,Pengfei Xu,Genhua Zhu,Ming Yang,Yonggui Song,Dan Su. Experimental Neurobiology ( IF 3.261 ) Pub Date : 2021-12-31 , DOI: 10.5607/en21023.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高血压大鼠缺血性中风的效果和机制
中风是人类死亡和功能障碍的最常见原因,每年导致全球超过 500 万人死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是一种能够自我更新并分化成多种组织的干细胞。因此,BMSCs具有替代受损神经元、促进神经传导通路和结缔组织重建的潜力。然而,移植的 BMSC 是否通过旁分泌相互作用直接或间接促进血管生成或改善组织微环境仍然未知。本研究旨在确定 BMSCs 在啮齿动物模型中对缺血性卒中伴高血压的治疗效果,并探索任何益处背后的可能机制。
Yulin Liu, Ying Zhao, Yu Min, Kaifeng Guo, Yuling Chen, Zhen Huang, Cheng Lo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em Cells ( IF 2.500 ) Pub Date : 2021-12-31 , DOI: 10.15283/ijsc21136
- 黄芩汤对以抑制 NOD2 依赖性通路为特征的结肠炎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
背景中草药黄芩汤(HQD)可以调节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的肠道菌群。目的我们的研究阐明了HQD调节UC小鼠肠道菌群的机制。材料与方法 雄性 C57BL/6 小鼠随机分为六组:对照组、模型(3% DSS)、柳氮磺吡啶(500 mg/kg)、HQD-L(250 mg/kg)、HQD-M(500 mg/kg)和 HQD-H (1000 mg/kg) 组。进行体重、结肠长度、DAI和苏木精-伊红染色的测量。FISH 和 16S rDNA 检测结肠细菌浸润和肠道菌群变化。FCM和WB分别检测RegIIIγ和PRRs(NOD2、TLR5、TLR4)的表达。此外,还使用WB、qPCR或IHC检测结肠中NOD2、MyD88、RIP2和NF-κB p65的表达。ELISA用于确定细胞因子。结果与模型组相比(DAI评分2.38±0.05;组织学评分4.08±0.54),HQD治疗显着降低DAI评分(L,2.16±0.09;M,1.45±0.05;H,1.18±0.05)和组织学评分。得分(L,3.16 ± 0.82;M,2.50 ± 0.81;H,1.51 ± 0.76);恢复体重,结肠长度(p < 0.05)。16S rDNA 鉴定表明HQD 调节肠道菌群的平衡。此外,HQD 抑制 RegIIIγ 的表达(p < 0.05)并防止结肠细菌浸润。此外,WB 结果显示 NOD2 和 TLR4 被 HQD 抑制,尤其是 NOD2(p < 0.01)。WB、qPCR 和 IHC 的数据表明 HQD 抑制了 NOD2 依赖性通路(p < 0.01)。讨论与结论 HQD (1000 mg/kg) 调节结肠炎小鼠的肠道菌群,主要表征为抑制 NOD2 依赖性途径。这些结果表明 HQD 具有潜力。
Shaowei Huang,Jinrong He,Yanping Chen,Xiaojing Wang,Yanyang Li,Yulin Su,Ruyan Wen,Xiuling Li,Guanghua Yang,Shuang Luo,Lian Zhou,Xia Luo.Pharmaceutical Biology ( IF 3.503 ) Pub Date : 2022-12-01 , DOI: 10.1080/13880209.2021.2017981
- 电针疗法对缺血性卒中小鼠病灶周围脑组织中表达 NG2 的影响。
神经/神经胶质抗原 2 (NG2) 表达细胞在脑缺血下具有多能干细胞活性。我们的研究通过调查小鼠模型中 NG2 衍生细胞的康复潜力,检验了四神从穴位的电针 (EA) 疗法(2 Hz,1 或 3 mA,20 分钟)对大脑缺血性损伤后运动功能的影响缺血性中风。EA 刺激减轻了缺血性中风引起的运动缺陷,1 mA EA 刺激比 3 mA EA 刺激或使用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的阳性对照治疗更有效。1 mA EA 刺激改变了表达 NG2 的细胞的特性,通过减少肿瘤坏死因子 α 的表达来提高它们在病灶周围脑组织中的存活率。电针刺激强烈激活与表达 NG2 的细胞的增殖和存活相关的信号通路,并增加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如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肿瘤生长因子 β 和神经营养因子 3。在病灶周围的纹状体中,电针刺激大大增加了少突胶质细胞、内皮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标志物(CC1、CD31 和 CD68)双阳性的 NG2 表达细胞数量。EA 疗法还极大地激活了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原肌球蛋白受体激酶 B 和糖原合酶激酶 3 β 信号。我们的结果表明,电针疗法可以通过激活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诱导的信号传导来增强表达 NG2 的细胞的存活和分化,从而防止病变部位的功能丧失,随后改善运动功能障碍。
Hong Ju Lee,Da Hee Jung,Nam Kwen Kim,Hwa Kyoung Shin,Byung Tae Choi.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 IF 5.135 ) Pub Date : 2022-07-01 , DOI: 10.4103/1673-5374.330611
- BDNF 对慢性阻塞性肺病大鼠模型气道炎症的影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的特点是气流受限,但不完全可逆。气流受限通常是进行性的,并与肺部对有毒颗粒或气体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本研究旨在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DNF) 对 COPD 大鼠模型肺功能和气道炎症的影响。本研究建立COPD大鼠模型,注射抗BDNF抗体,观察BDNF对肺功能和气道炎症的影响。进行肺功能和苏木精和伊红染色分析。使用免疫组织化学、蛋白质印迹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气道中的 BDNF。测量了氧化应激和炎性细胞因子的水平。COPD组、COPD+抗BDNF组和COPD+生理盐水组在长期大量吸烟后出现肺部炎症和肺气肿,而肺功能恶化。与对照组相比,COPD 大鼠的 BDNF 表达水平、丙二醛、肿瘤坏死因子-α 和白细胞介素-6 水平升高,而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水平降低。抗 BDNF 干预改善了气道炎症。总之,抗BDNF干预可以减轻炎症并改善气道中氧化和抗氧化之间的任何失衡。与对照组相比,COPD 大鼠肿瘤坏死因子-α 和白细胞介素 6 增加,而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水平降低。抗 BDNF 干预改善了气道炎症。总之,抗BDNF干预可以减轻炎症并改善气道中氧化和抗氧化之间的任何失衡。与对照组相比,COPD 大鼠肿瘤坏死因子-α 和白细胞介素 6 增加,而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水平降低。抗 BDNF 干预改善了气道炎症。总之,抗BDNF干预可以减轻炎症并改善气道中氧化和抗氧化之间的任何失衡。
Zhengli Guo, Lei Liu, Shasha Li, Bingqing Xu, Yihui Xu, Huiping Li. Experimental and Therapeutic Medicine ( IF 2.447 ) Pub Date : 2021-08-04 , DOI: 10.3892/etm.2021.10550
- 大鼠模型揭示肝移植结果的免疫决定因素
对于许多患有终末期肝病 (ESLD) 的人来说,唯一的治疗选择是肝移植。然而,在 24-80% 的移植患者中观察到肝移植排斥反应,并且遵循移植手术的终生用药方案会导致严重的副作用。此外,可供移植的供体肝脏数量远远低于需求。良好表征和生理相关的肝移植模型对于更深入地了解控制肝移植结果的细胞过程至关重要,并可作为测试新治疗策略以提高移植接受度的平台。在大鼠移植模型中发现了这样的模型,该模型对于外科手术具有有利的尺寸,类似的术后免疫进展和与人类肝脏的高基因组匹配。从过去 5 年发表的大鼠肝移植研究来看,很明显,大鼠模型是阐明移植免疫机制的有力平台。使用该模型,我们已经开始发现潜在参与者和可能的治疗靶点,以恢复肝脏耐受性和保持宿主免疫能力。在这里,我们概述了大鼠肝移植模型的最新文献,旨在强调模型的价值,并提供有关如何进一步表征这些模型以提高大鼠模型在肝移植领域的整体价值的未来观点。肝移植。很明显,大鼠模型是阐明移植免疫机制的有力平台。使用该模型,我们已经开始发现潜在参与者和可能的治疗目标,以恢复肝脏耐受性和保持宿主免疫能力。在这里,我们概述了大鼠肝移植模型的最新文献,旨在强调模型的价值,并提供有关如何进一步表征这些模型以提高大鼠模型在肝移植领域的整体价值的未来观点。
Xinle Wang, Sonya A. MacParland, Catia T. Perciani.Transplantation (IF 4.939 ) Pub Date : 2021-01-06 , DOI: 10.1097/tp.0000000000003598
- 挪威大鼠食物过敏模型炎症因子的变化
血清S100A8/A9在肠道炎症中的作用已得到证实,目前正在研究其在食物过敏中的作用。探讨S100A8/A9和炎症因子,包括Toll样受体4(TLR4)、核转录因子(NF-κB)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轻度食物过敏中的水平。使用了 80 只 3 周大的雄性棕色挪威大鼠。40只大鼠随机分配至卵白蛋白致敏实验组,40只大鼠分配至生理盐水假致敏对照组。比较了体重和身长以及血清卵清蛋白特异性 IgE (OVA-IgE)、组胺、Th1 相关和 Th2 相关因子、S100A8/A9 和炎症相关细胞因子的水平。通过对实验组OVA-IgE水平和Th1/Th2平衡的评价,成功构建了 IgE 介导的食物过敏模型。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第21、28、35、42天血清S100A8/A9水平升高(均P < 0.05);第 28、35 和 42 天的 TLR4 水平更高(所有 P < 0.05);第 28、35 和 42 天的 TNF-α 水平更高(所有 P < 0.05);第 35 天和第 42 天的 NF-κB 水平更高(所有 P < 0.05);第 7 天至第 42 天的 IL-1β 和 IL-6 水平更高(所有 P < 0.05)。此外,S100A8/A9的血清水平与炎症相关细胞因子[TNF-α:r = 0.378,P = 0.039;IL-1β:r = 0.679,P = 0.000;IL-6:r = 0.590,P = 0.001]。S100A8/A9 和炎症相关因子,包括 TLR4、NF-κB、TNF-α、IL-6 和 IL-1β,与食物过敏密切相关。
Qingling Zhu, Junli Wang, Jingqiu Ma, Xiaoyang Sheng, Feng Li. BMC Immunology ( IF 3.615 ) Pub Date : 2021-01-26 , DOI: 10.1186/s12865-021-00398-9
- NAION 大鼠模型中抗 NOGO 抗体神经保护作用
评估抗 NOGO 受体单克隆抗体 11C7mAb 在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rNAION) 大鼠模型中的疗效和机制。在 20 只 Long-Evans 大鼠的一只眼睛中诱导 rNAION,在 10 组中进行研究,每组两只大鼠,每组包含接受玻璃体内注射载体的假大鼠和接受玻璃体内注射 11C7mAb 的治疗大鼠。对视的眼睛充当了幼稚的对照。使用闪光视网膜电图 (ERG)、闪光视觉诱发电位 (VEP) 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CT) 对大鼠进行测试。诱导后30天,对其实施安乐死,并准备眼睛进行免疫组织化学(两组)、苏木精和伊红染色(两组)或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六组)。
结果:用 11C7mAb 治疗的眼睛保留了 95% 的 VEP 幅度,而对照眼睛保留了 69%。免疫组织化学显示小胶质细胞和外源性巨噬细胞大量减少,轴突保留。除了轴突保存外,与载体处理的动物相比,TEM 还显示出细胞外碎片减少和只有轻微的髓鞘损伤。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计数没有显着差异,OCT 测量的视神经肿胀也没有差异。ERG 用于排除视网膜血管阻塞的眼睛,这是诱导技术的一种偶然并发症。
Mary A. Johnson, Zara Mehrabian, Yan Guo, Joy Ghosh, Mitchell G. Brigell, Steven L. Bernstein.Translational Vision Science & Technology ( IF 3.283 ) Pub Date : 2021-12-01 , DOI: 10.1167/tvst.10.14.12
- 大鼠模型肝细胞移植的优选移植部位
门静脉内注射被认为是目前肝细胞移植(HTx)的标准程序。在胰岛移植中,与HTx有许多共同点,最近的研究已经阐明,以强烈的先天免疫反应为特征的即时血液介导的炎症反应(IBMIR)会导致移植不良,因此已经建立了其他移植部位来避免这种反应. 尽管据报道 IBMIR 发生在 HTx 中,但很少有报告评估HTx 的替代移植部位。在这项研究中,我们试图确定 HTx 的最佳移植部位。大鼠肝细胞 (1.0 × 107) 移植到无白蛋白大鼠的 9 个移植部位 (门内 (IPO)、脾内 (IS)、肝实质、皮下、腹膜内、肾包膜下、肌肉、腹股沟皮下白色脂肪组织和网膜)。评估了移植物的血清白蛋白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白蛋白、TUNEL 和 BrdU)和体内成像。IPO 组的血清白蛋白水平显着高于其他组 ( p < .0001)。IS 组肝脏 BrdU 阳性肝细胞比率(0.9%±0.2%)与 IPO 组(0.9%±0.3%)相当,且倾向于高于 IS 组脾脏(0.5 % ± 0.1%, p= .16)。考虑到体内成像评估和脾切除的影响,IS组的移植物功能可能几乎完全由迁移到肝脏的肝细胞实现。本研究清楚地表明,门内注射程序比其他执行 HTx 的程序更有效。
Hiroyuki Ogasawara, Akiko Inagaki, Ibrahim Fathi, Takehiro Imura, Hiroki Yamana, Yoshikatsu Saitoh, Muneyuki Matsumura, Kengo Fukuoka, Shigehito Miyagi, Yasuhiro Nakamura, Kazuo Ohashi, Michiaki Unno, Takashi Kamei, Masafumi Goto. Cell Transplantation ( IF 4.064 ) Pub Date : 2021-09-15 , DOI: 10.1177/09636897211040012
- 运动可保护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突触密度
帕金森病 (PD) 的特点是路易体和神经突病理与多巴胺终末功能障碍相关。临床上,它与运动减慢、强直和震颤有关。姿势不稳和疼痛也是特征。体育锻炼对 PD 患者有益——可能是通过促进神经可塑性,包括突触再生。
在帕金森病大鼠模型中,我们测试了运动的假设:(a)增加突触密度并减少神经炎症;(b)通过增加 μ-阿片受体表达降低伤害性阈值。
对单方面注射 6-羟基多巴胺 (6-OHDA) 或生理盐水的大鼠进行脑放射自显影,并在 5 周内进行跑步机运动。[3H]UCB-J 用于测量突触囊泡糖蛋白 2A (SV2A) 密度。分别用 [3H]雷氯必利和 [3H] DAMGO评估多巴胺 D2/3 受体和 μ-阿片受体的可用性,而用 18kDA 易位蛋白 (TSPO) 标记物[3H]PK11195检测神经炎症。在运动方案之前和整个运动方案中确定伤害性阈值。
我们证实了多巴胺能缺陷与纹状体[3H] Raclopride D2/3 受体可用性增加和所有 6-OHDA 注射大鼠同侧半球黑质酪氨酸羟化酶免疫反应性降低。6-OHDA 损伤的久坐大鼠显示同侧纹状体和黑质[3H]UCB-J 结合显着减少,而[3H] PK11195 显示同侧纹状体神经炎症增加。运动的受损大鼠具有较高水平的同侧纹状体和较低水平的神经炎症。纹状体 6-OHDA 注射降低了丘脑 μ-阿片受体的可用性,但随后的运动恢复了结合。运动还提高了6-OHDA 损伤大鼠的丘脑和海马 SV2A 突触密度,伴随着伤害感受阈值的升高。
这些数据表明,跑步机运动可以保护 PD 大鼠病变模型中的黑质和纹状体突触完整性——可能是通过促进代偿机制。运动还与损伤后神经炎症的减少和阿片类药物传递的改变有关,导致伤害感受阈值增加。
K.H. Binda, T.P. Lillethorup, C.C. Real, S.L. Bærentzen, M.N. Nielsen, D. Orlowski, D.J. Brooks, M. Chacur, A.M. Landau.Experimental Neurology ( IF 5.330 ) Pub Date : 2021-05-11 , DOI: 10.1016/j.expneurol.2021.113741
- 姜黄素促进大鼠模型的原发性口腔伤口愈合
姜黄素被称为抗肿瘤,抗衰老和伤口愈合促进剂。这项研究的目的是检查在%大鼠模型中2%姜黄素糊剂对初次伤口愈合的影响。在上颌牙槽上开始创中缝。在切口的任一侧抬起一个全厚度的瓣,然后重新定位并缝合。实验组包括2%姜黄素(Cur),orabase(O),仅切割(C)和完整对照-无切口,无糊剂(N)。术后每12小时连续3天应用2%姜黄素和orabase。1和2周后将大鼠平均杀死。组织学数据包括上皮间隙,炎性浸润,成纤维细胞,上皮和结缔组织干细胞相关标志物。在两个时间点(1周和2周)收集了数据。P = .031)。姜黄素2%与上皮相关标志物的表达上调相关(P <.05),尽管与单独使用orabase相比没有统计学意义。结缔组织相关标志物的上调(P <.05)是姜黄素2%所特有的。姜黄素可能通过结缔组织干细胞的上调导致进一步的上皮分化和增殖,从而在大鼠的主要伤口愈合模型中促进上皮间隙的闭合。
Liat Chaushu, Marina Rahmanov Gavrielov, Gabi Chaushu, Keidar Zar, Marilena Vered.Journal of Medicinal Food ( IF 2.786 ) Pub Date : 2021-04-16 , DOI: 10.1089/jmf.2020.0093
- 基于狨猴的帕金森病数据驱动生物物理计算模型研究
在这项工作中,我们基于从狨猴大脑收集的局部场电位数据,提出了一种新的与帕金森病 (PD) 相关的大脑区域的生物物理计算模型。PD 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与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死亡有关,后者影响大脑基底节-丘脑-皮层 (BG-TC) 神经元回路的正常动态。尽管该疾病有多种机制,但仍缺乏对这些机制和分子发病机制的完整描述,仍然没有治愈方法。为了解决这一差距,已经提出了类似于动物模型中发现的神经生物学方面的计算模型。在我们的模型中,我们执行了一种数据驱动的方法,其中使用差异进化优化了一组生物约束参数。进化模型成功地模拟了来自健康和帕金森病狨猴大脑数据的局部场电位和单神经元平均放电率的光谱特征。这是第一个基于狨猴七个大脑区域同步电生理记录的 PD 计算模型。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模型可能有助于对 PD 机制的研究,并最终支持新疗法的开发。
Caetano M. Ranieri, Jhielson M. Pimentel, Marcelo R. Romano, Leonardo A. Elias, Roseli A. F. Romero, Michael A. Lones, Mariana F. P. Araujo, Patricia A. Vargas, Renan C. Moioli.IEEE Access ( IF 3.367 ) Pub Date : 2021-08-30 , DOI: 10.1109/access.2021.3108682
- 食蟹猴作为前交叉韧带本体感觉缺陷模型的应用
临床上,ACL 2 级损伤的治疗策略尚未达成共识。因此,本研究通过关节镜建立了 ACL 本体感觉缺陷模型,以帮助进一步研究 ACL 2 级损伤和治疗策略。
食蟹猴12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在关节镜下切除1/4的ACL,而空白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测量生理数据,包括膝关节最大屈曲度、大腿环境和小腿围,并进行枢轴移位、前路和拉赫曼测试。此外,还测量了包括体感诱发电位 (SEP) 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MNCV) 在内的电生理数据。评估了潜伏期和幅度的 SEP 和 MNCV。
比较手术前后数据,空白对照组无显着差异。在模型组中,Pivot-shift、前抽屉和Lachman检验有显着差异(p < 0.05),表明ACL的不稳定性。此外,SEPs 和 MNCV 的潜伏期显着增加(p < 0.009),而 SEPs 和 MNCV 的幅度显着降低(p < 0.009),表明膝关节本体感觉退化。
在切断 1/4 ACL 后,膝关节变得不稳定,本体感觉下降。结果表明,前交叉韧带本体感觉缺陷模型,可促进对前交叉韧带损伤的进一步研究。
Lei Zhang, Ruihan Wang, Ping Zhang, Huan Liu, Guoyou Wang, Shijie Fu.Journal of Orthopaedic Surgery ( IF 1.118 ) Pub Date : 2021-05-26 , DOI: 10.1177/23094990211015519
- 恒河猴和食蟹猕猴作为COVID-19感染模型的比较研究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已被确定为当前COVID-19大流行的病原体。动物模型,尤其是非人类的灵长类动物,对于理解新兴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评估新型疫苗和治疗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在这里,我们显示SARS-CoV-2在上下呼吸道中复制并在恒河猴和食蟹猕猴中引起肺部病变。在两个物种中,针对SARS-CoV-2的免疫反应也相似,与在轻度感染和恢复期人类患者中报道的免疫反应相同。我们对呼吸道样本的转录分析重申了这一发现,揭示了对感染的整体反应。我们描述了一种新的肺组织病理学评分方法,该方法将提供一个指标,以使针对此关键终点的决策更加清晰。与之前的论文(以恒河猴为首选的研究物种)相反,我们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即两种猕猴确实代表了在大多数人中观察到的轻度至中度形式的COVID-19,因此应同时使用两种评估针对SARS-CoV-2的干预措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重要的是,使用食蟹猕猴将大大减轻当前恒河猴种群的压力。
Francisco J. Salguero, Andrew D. White, Gillian S. Slack, Susan A. Fotheringham, Kevin R. Bewley, Karen E. Gooch, Stephanie Longet, Holly E. Humphries, Robert J. Nature Communications ( IF 14.919 ) Pub Date : 2021-02-24 , DOI: 10.1038/s41467-021-21389-9
- 叙利亚仓鼠作为研究SARS-CoV-2 感染相关的心血管并发症的动物模型
金色叙利亚仓鼠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 SARS-CoV-2 感染会导致类似于人类冠状病毒病 (COVID-19) 的肺部病变。然而,与 SARS-CoV-2 感染和 COVID 后后遗症相关的肺外病变仍有待了解。在这里,我们使用仓鼠模型显示,SARS-CoV-2 感染的早期阶段会导致急性炎症反应和肺部病变,而感染的晚期阶段会导致心血管并发症 (CVC),其特征是心室壁增厚与增加心室质量/体重比和间质冠状动脉纤维化。分子分析进一步证实了我们对 CVC 的发现,因为 SARS-CoV-2 感染的仓鼠显示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 (cTnI)、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长链脂肪酸甘油三酯。SARS-CoV-2 感染仓鼠的血清代谢组学分析确定了 N-乙酰神经氨酸盐,这是一种发现与 CVC 相关的功能性代谢物,作为一种代谢标志物被发现在 SARS-CoV-2 感染仓鼠和 COVID-19 患者之间很常见. 我们建议将仓鼠作为一种合适的动物模型来研究COVID后遗症,可以扩展到治疗干预。
Zaigham Abbas Rizvi, Rajdeep Dalal, Srikanth Sadhu, Akshay Binayke, Jyotsna Dandotiya, Yashwant Kumar, Tripti Shrivastava, Sonu Kumar Gupta, Suruchi Aggarwal, Manas Ranjan Tripathy, Deepak Kumar Rathore, Amit Kumar Yadav, Guruprasad R Medigeshi, Amit Kumar Pandey, Sweety Samal, Shailendra Asthana, Amit Awasthi. eLife ( IF 8.140 ) Pub Date : 2022-01-11 , DOI: 10.7554/elife.73522
- 表达 SARS-CoV-2 Spike-CD40L 融合蛋白的DNA疫苗在叙利亚仓鼠模型中的保护研究
SARS-CoV-2 感染对公众健康构成巨大威胁。安全有效的疫苗是预防感染的有效手段。多种疫苗已在全球范围内证明了出色的功效和安全性。然而,开发替代形式的疫苗仍然是有益的,特别是那些具有更简单的生产过程、不太严格的储存条件以及用于异源初免/加强方案的能力,这些方案已显示出对许多疾病的改进功效。在这里,我们报道了一种新型 DNA 疫苗,该疫苗由 SARS-CoV-2 刺突蛋白与 CD40 配体 (CD40L) 融合而成,作为靶向配体和分子佐剂。接种疫苗后 3 周,对叙利亚仓鼠进行单次肌肉注射会产生显着的中和抗体,大大改善免疫反应。此外,该疫苗还减少了体重减轻并抑制了受感染动物肺部和鼻甲中的病毒复制。最后,与不含 CD40L 的 DNA 疫苗相比,将 CD40L 掺入 DNA 疫苗显示出更有效地减少肺部病变。这些结果共同表明,由于其功效和已知的安全性,这种候选 DNA 疫苗可以进一步探索。
Levi A. Tamming, Diana Duque, Anh Tran, Wanyue Zhang, Annabelle Pfeifle, Emmanuel Laryea, Jianguo Wu, Sathya N. Thulasi Raman, Caroline Gravel, Marsha S. Russell, Anwar M. Hashem, Reem M. Alsulaiman, Rowa Y. Alhabbab, Jun Gao, David Safronetz, Jingxin Cao, Lisheng Wang, Wangxue Chen, Michael J. W. Johnston, Simon Sauve, Michael Rosu-Myles, Xuguang Li. Frontiers in Immunology ( IF 7.561 ) Pub Date : 2022-01-12 , DOI: 10.3389/fimmu.2021.785349
- SARS-CoV-2感染的无症状雪貂模型的代谢分析
冠状病毒病(COVID-19)是一种传染性呼吸道疾病,正在引起全球范围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了解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冠状病毒2(SARS-CoV-2)感染对宿主代谢的影响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具有重要意义。在这里,我们调查了无症状SARS-CoV-2雪貂模型(n = 6)受到两个SARS-CoV-2分离菌攻击后,在病毒脱落和脱落后的代谢反应。对(最小侵入性)收集的口腔拭子,直肠拭子和洗鼻液进行了病毒学和代谢分析。SARS-CoV-2 RNA的片段仅在六个雪貂中的四个雪貂的鼻洗样本中以及感染后3至9天收集的样本中被发现(称为病毒脱落)。使用动态多反应监测(dMRM)数据库和方法在病毒脱落和脱落后期间分析了中央碳代谢产物。随后,使用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LC-QToF-MS)方法进行相同样品的后续非靶向代谢组学和脂质组学研究,方法是基于已识别的差异化碳中心代谢产物。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多变量分析,确定了29种重要的代谢产物和3种脂质,它们经过了途径富集和影响分析。病毒脱落的发生与宿主鼻洗液样本中给予的挑战剂量以及柠檬酸周期,嘌呤代谢和磷酸戊糖途径等的显着变化相吻合。在所研究的两个分离株之间还观察到宿主免疫应答升高。这些结果支持在临床观察研究中其他基于代谢组学的发现,并表明将代谢组学应用于雪貂的进一步COVID-19研究的应用,不仅可以评估无症状和轻度临床COVID-19感染的早期诊断,而且还可以评估新的或新的有效性。重新用途的药物治疗。
David J. Beale, Rohan Shah, Avinash V. Karpe, Katie E. Hillyer, Alexander J. McAuley, Gough G. Au, Glenn A. Marsh, Seshadri S. Vasan. Metabolites (IF 4.932 ) Pub Date : 2021-05-19 , DOI: 10.3390/metabo11050327
- 缺氧-葡萄糖剥夺的雪貂脑切片模型捕捉与特定小胶质细胞表型相关的围产期损伤和治疗区域反应
器官型脑切片模型是研究缺氧缺血性 (HI) 脑损伤的治疗选择的理想技术平台,缺氧缺血性 (HI) 脑损伤是新生儿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大脑在体内对 HI 损伤的反应中表现出区域差异。这可以使用器官型脑切片进行建模,该切片保持三维区域结构并反映损伤反应的区域差异。在这里,我们在相当于足月人类婴儿的发育阶段使用回脑雪貂大脑开发了 HI 损伤的器官型全半球 (OWH) 切片培养模型,以便更好地探测区域特异性细胞对损伤的反应。每个切片包括皮层、胼胝体、皮层下白质、海马、基底神经节和丘脑。用促红细胞生成素 (Epo) 或酮体乙酰乙酸酯 (AcAc) 治疗的区域反应是高度异质的。虽然这两种治疗都抑制了整体损伤反应和氧化应激,但仅在一部分区域中观察到了显着的神经保护作用,而其他区域则没有表现出反应或潜在的损伤恶化。在小胶质细胞对损伤和治疗的形态和反应中发现了类似的区域异质性,这反映了在体内损伤后观察到的情况。在每个区域内,基于机器学习对损伤时小胶质细胞形态变化的分类预测了对每种治疗的神经保护反应,不同的形态与不同的治疗反应相关。
Thomas R. Wood, Kate Hildahl, Hawley Helmbrecht, Kylie A. Corry, Daniel H. Moralejo, Sarah E. Kolnik, Katherine E. Prater, Sandra E. Juul, Elizabeth Nance. Bioengineering & Translational Medicine ( IF 10.711 ) Pub Date : 2021-11-08 , DOI: 10.1002/btm2.10265
- 急性胰腺炎引起雪貂胰岛功能障碍
由于人体组织难以接近且缺乏动物模型,急性胰腺炎 (AP) 期间高血糖的发病机制仍然未知。我们旨在开发一种动物模型来研究 AP 中高血糖和糖耐量受损的机制。
我们给雪貂注射了腹腔内的蔚蓝蛋白(50 μg/kg,每 9 小时注射一次)或生理盐水。采集血样检测葡萄糖(0、4、8、12、24h);TNF-α、IL-6 (6h);淀粉酶、脂肪酶、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胰多肽 (PP)、胰高血糖素样肽-1 (GLP-1) 和胃抑制多肽 (GIP)(24 小时)。动物在 24 小时或 3 个月时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混合膳食耐量试验(MMTT),然后收获胰腺进行组织病理学和免疫染色。
注射了雨蛙素的雪貂表现出轻度胰腺水肿、中性粒细胞浸润和血清淀粉酶、脂肪酶、TNF-α、IL-6 升高,与 AP 一致。在所有时间点,患有 AP 的雪貂的血浆葡萄糖均显着升高。血浆胰高血糖素、GLP-1 和 PP 在注射蔚蓝素的动物中显着升高,而血浆胰岛素与对照相比显着降低。OGTT 和 MMTT 显示出异常的血糖反应,曲线下面积较大。胰岛素注射的低血糖反应完全消失,提示胰岛素抵抗。OGTT 显示低血浆胰岛素;MMTT 证实低胰岛素和 GIP;OGTT 和 MMTT 异常反应在注射雨蛙素 3 个月后恢复正常。
急性天蓝注射液会导致雪貂的轻度急性胰腺炎和与暂时性胰岛细胞功能障碍和胰岛素抵抗相关的高血糖症。雪貂天蓝蛋白模型可能有助于理解急性胰腺炎中的高血糖。
Yaling Yi, Xingshen Sun, Bo Liang, Nan He, Katherine N. Gibson-Corley, Andrew W. Norris, John F. Engelhardt, Aliye Uc. Pancreatology ( IF 3.996 ) Pub Date : 2021-05-11 , DOI: 10.1016/j.pan.2021.04.008
- IFN-α和流感病毒感染上调了雪貂干扰素诱导的跨膜基因的表达
对未来流感大流行的担忧导致人们更加重视开发和测试针对该病毒的新型治疗策略。对此的基础是雪貂流感感染的雪貂模型,对检查发病机理和治疗至关重要。然而,对雪貂中任何治疗策略的功效的精确评估都依赖于了解该模型中的免疫反应。干扰素诱导的跨膜蛋白(IFITM)是干扰素刺激的蛋白,在宿主抵抗病毒感染的免疫反应中显示出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蛋白质赋予了pH依赖性病毒(例如流感病毒)固有的先天免疫力,并且可以抑制此类病毒的胞质进入,从而限制了干扰素上调后感染的严重性。已确定人体内IFITM基因的突变是导致疾病进展恶化的关键风险因素,尤其是在禽流感病毒(例如H7N9)的情况下。尽管IFITM基因座已被很好地表征,但尚未进行研究以对IFITM基因座和雪貂中IFITMs干扰素驱动上调进行分类。在这里,我们展示了雪貂IFITM基因座的结构及其与其他哺乳动物和鸟类物种的IFITM基因座的同构。此外,我们表明,雪貂IFITM1,-2和-3在功能上都对IFN-α和流感病毒刺激有反应。因此,我们显示出雪貂IFITMs表现出与其他物种类似的干扰素刺激特性,这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人类流感病毒感染的雪貂模型中先天免疫应答的了解。重要IFITM蛋白可以阻止多种pH依赖型病毒的进入,包括艾滋病毒,流感病毒和SARS冠状病毒等高危病毒。这些基因中的突变与IFITM基因中的突变与疾病恶化相关,这突出了这些基因作为潜在的疾病危险因素。
Journal of Virology ( IF 5.103 ) Pub Date : 2021-05-05 , DOI: 10.1128/jvi.00111-21
William S J Horman,Katherine Kedzierska,Christina L Rootes,Andrew G D Bean,Thi H O Nguyen,Daniel S Layton
(二)模型研制
- B 细胞缺陷小鼠播散性脑炎模型
根据 T 淋巴细胞的活性,细胞内病原体Encephalitozoon cuniculi与具有免疫活性的个体存在平衡的关系。我们之前强调了 B-1 细胞缺陷小鼠(XID 小鼠)对脑炎动物的更大敏感性。本研究旨在建立联合免疫缺陷小鼠播散性和严重脑炎动物模型,以阐明 B 细胞的作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环磷酰胺 (Cy) 处理的 BALB/c 和 XID 小鼠接种了E. cuniculi,然后是评估免疫反应和组织病理学病变。免疫抑制的 BALB/c 小鼠没有表现出临床症状,脾脏中 T 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数量增加。免疫抑制和感染的 XID 小鼠显示 T 细胞、巨噬细胞群和促炎细胞因子水平(IFN-γ、TNF-α 和 IL-6)升高,并伴有腹部积液和多器官病变。这些临床特征与广泛和严重的脑炎动物病有关。症状和病灶大小减少,而 B-2 和 CD4 +通过将 B-2 细胞移植到 XID 小鼠,脾脏中的 T 细胞数量增加。此外,B-1 细胞过继转移上调了 B-2 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腹膜群,但不上调 T 淋巴细胞并减轻症状。在此,我们推测与 Cy 免疫抑制相关的布鲁顿酪氨酸激酶 (Btk) 遗传缺陷小鼠的严重和播散性脑炎动物病的发展与 T 细胞缺陷模型的发展具有一致性。总之,这些数据强调了 B 细胞在针对脑炎动物病的保护性免疫反应中的关键作用。
Comparative Immunology,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 (IF 2.268) Pub Date : 2021-12-31 , DOI: 10.1016/j.cimid.2021.101742
- 新生大鼠实验前肢模型
临床上,新生儿周围神经重建最常用于臂丛神经产伤。然而,大多数手术概念都研究了成年动物模型中的神经重建。未成熟的神经肌肉系统对神经损伤和手术的影响有不同的反应,并且由于缺乏可靠的实验模型而研究不足。在这里,我们描述了新生大鼠的实验前肢模型,以研究这些对周围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准备了三组:神经转移组通过选择性转移尺神经重建肌皮神经病变。在阴性对照组中,肌皮神经被分割而不是重建,在阳性对照组中,进行了假手术。Bertelli 测试描述了动物适应神经病变的能力和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改善的能力,该测试观察梳理的发展。术后 12 周,动物完全成熟,神经转移成功地重新支配了它们的目标肌肉,这通过肌肉力量、肌肉重量和横截面积评估来指示。相反,阴性对照组没有发现自发再生。在阳性对照组中,建立参考值。逆行标记表明尺神经的运动神经元池在神经转移后减少。由于这种轴突切断后运动神经元死亡,神经转移组中运动神经元重新支配二头肌的数量减少,与肌皮神经的天然运动神经元池相比。这些发现表明,未成熟的神经肌肉系统的行为与成年大鼠的类似病变截然不同,并解释了肌肉力量降低的原因。最终,病理生理适应是不可避免的。然而,成熟的神经肌肉系统利用新生儿的再生能力并利用各种补偿机制来恢复四肢的功能。上述新生大鼠模型展示了恒定的解剖结构,适用于神经转移并允许所有标准的神经肌肉分析。因此,可以阐明对神经肌肉系统内不同层次的病理生理学变化和随后的创伤影响以及新生大鼠的神经重组的详细研究。
Matthias E Sporer, Martin Aman, Konstantin D Bergmeister, Dieter Depisch, Katharina M Scheuba, Ewald Unger, Bruno K Podesser, Oskar C Aszmann.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 IF 5.135 ) Pub Date : 2022-05-01 , DOI: 10.4103/1673-5374.324851.
- 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小鼠模型
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CMML) 是一种罕见且具有挑战性的骨髓增殖性肿瘤。预后差和死亡率高,主要与继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 (sAML) 的进展相关,仍然是一个未解决的问题。尽管对这种疾病的分子库有越来越多的了解,但目前,CMML 相关突变的预后意义仍存在争议。缺乏可用的 CMML 细胞系和少数 CMML 患者使得临床前测试和临床试验变得复杂。目前,针对 CMML 的特定疗法尚未获批;大多数目前可用的治疗方法是基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 和其他骨髓增生性肿瘤 (MNP) 研究。在这方面,开发稳健的 CMML 动物模型是目前关注的焦点。这篇综述描述了关于 CMML 动物模型的重要研究、方法学方法的例子以及获得的血液学表型。
Ekaterina Belotserkovskaya, Oleg Demidov.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 IF 4.556 ) Pub Date:2021-10-26, DOI: 10.3390/ijms222111510.
- IgA 肾病小鼠模型
IgA 肾病 (IgAN) 是世界上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1968 年,Jean Berger 和 Nicole Hinglais 首次将其描述为存在 IgA 毛细血管间沉积物。尽管有这个描述,但 IgAN 患者可能表现出非常广泛的临床特征,从没有临床或生物学表现的系膜中孤立存在的 IgA 到快速进展的肾功能衰竭。这些特征与各种组织学病变有关,从系膜基质的离散增厚到弥漫性细胞增殖。IgAN 肾脏标本的免疫荧光显示 IgA 的孤立存在或其与 IgG 和补体成分的不一致关联。IgAN 的这种临床异质性清楚地反映了其在人类中复杂和多因素的病理生理学,邀请通过使用实验模型对其各个方面进行进一步分析。IgAN 的小动物模型为研究 IgAN 发病机制和进展的多因素方面提供了最相关的策略。虽然只有灵长类动物具有 IgA1 亚类,但已经开发了几种鼠类模型,其中免疫反应的各个方面都被解除调节,并且有助于理解 IgAN 病理生理学以及评估 IgAN 治疗方法。
Batoul Wehbi, Virginie Pascal, Lina Zawil, Michel Cogné, Jean-Claude Aldigier.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 IF 4.241 ) Pub Date : 2021-07-16 , DOI: 10.3390/jcm10143142
- 真菌性哮喘小鼠模型
链格孢是一种无处不在的真菌,是与哮喘发展相关的主要过敏原。吸入完整的孢子是人类接触真菌过敏原的主要原因。然而,在当前的真菌致敏模型中经常使用富含过敏原的培养真菌滤液,这些模型不能完全反映现实生活中的暴露情况。因此,建立新的孢子暴露模型势在必行。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建立了成人和新生儿对活孢子的新型真菌暴露模型。我们检查了孢子模型与非暴露对照以及传统滤液模型相比的病理生理变化。虽然 Alternaria 滤液和孢子暴露的成年 BALB/c 小鼠都出现了升高的气道高反应性 (AHR),与孢子相比,滤液诱导更大的 IgE 介导的反应和更高的支气管灌洗嗜酸性粒细胞。相比之下,暴露于链格孢子孢子的小鼠具有更高数量的中性粒细胞。两种暴露诱导的肺组织炎症和粘液细胞化生 (MCM) 水平相当。
Michael Daines,Rhea Pereira,Aubrey Cunningham,Barry Pryor,David G Besselsen,Yuchen Liu,Qianwen Luo,Yin Chen. Frontiers in Cellular and Infection Microbiology ( IF 5.293 ) Pub Date : 2021-08-16 , DOI: 10.3389/fcimb.2021.683194
- 骨髓恶性肿瘤小鼠模型
人类骨髓恶性肿瘤的小鼠模型支持对选定的驱动突变进行详细和集中的调查,并代表了研究这些疾病的强大工具。精心开发的小鼠模型可以在体内精确地概括人类骨髓恶性肿瘤,从而能够对这些疾病的许多方面进行研究,包括它们的临床前病程、与微环境的相互作用、药物的作用以及非细胞自主因素的作用,以及同时发生的突变之间的协同作用。重要的是,基因编辑技术的进步,特别是 CRISPR-Cas9,为转基因小鼠的开发和研究开辟了新途径,也使小鼠和人类造血细胞的直接修饰成为可能。
Faisal Basheer,George Vassiliou.Cold Spring Harbor Perspectives in Medicine (IF 6.915 ) Pub Date : 2021-01-01 , DOI: 10.1101/cshperspect.a035535
- 小鼠异位后肢移植模型
小鼠是在移植研究中用于建立模型最广泛使用的动物。但是,由于这些操作需要先进的显微外科技术,因此小鼠的血管化复合移植模型已被证明在技术上具有挑战性。本报告的目的是描述外科手术技术中的新颖方法,以建立一致且可靠的后肢移植小鼠模型。
在该研究中使用40只C57BL / 6雄性小鼠,一半作为供体,一半作为受体。收集供体后肢,并用改良的套管技术将供体股动脉与接受者颈总动脉吻合,将其移植到接受者的同侧子宫颈区域。用改良的袖套固定供体股静脉,并将其插入受体颈外静脉。术后2周评估移植物。
改良的袖套和改良的袖套技术促进了吻合。在施主和受主手术中花费的时间约为45分钟。移植后2周,移植物存活率为80%(20个中的16个)。失血最少,未发现感染。
在建立后肢异位移植的小鼠模型中,使用改良的袖套改良手术技术被证明是一种安全,可靠且可重复的策略。在这项同源研究中一致的移植物存活表明该模型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血管化复合移植的有用工具。
Xi Wang, James T. Harden, Adam X. Sang, Carlos O. Esquivel, Olivia Martinez, Sheri M. Krams.Transplantation Proceedings ( IF 1.066 ) Pub Date : 2020-12-17 , DOI: 10.1016/j.transproceed.2020.10.039
- 光化性角化病小鼠模型
光化性角化病 (AKs) 是一种由于慢性阳光损伤导致的癌前皮肤状况,在老龄化人口中患病率显着增加。目前,AKs的动物模型利用光致癌作用、化学致癌物或靶向基因调节,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缺点。使用光损伤的模型最全面地描述了优先选择 AK 病变的方法,同时比使用其他致癌方法的模型更准确地复制 AK 的发病机制。以下对当前 AKs 小鼠模型的审查将有助于选择适合未来体内研究的小鼠模型,以测试新型治疗剂治疗 AKs 的功效
Justin Choi, Cameron E. West, Youkyung S. Roh, Nishadh Sutaria, Shawn G. Kwatra, Madan M. Kwatra. Journal of Pharmacological and Toxicological Methods (IF 1.950 ) Pub Date:2021-04-30,DOI:10.1016/j.vascn.2021.107071
- 小鼠血管化皮肤同种异体移植模型
同种异体皮肤组织有高度抗原性,并且在复合组织同种异体移植后诱导强烈的免疫排斥。小鼠模型在免疫排斥的机制研究中具有优势。然而,由于缝合技术在血管吻合技术上的挑战,小鼠血管化皮肤同种异体移植模型并未广泛用于免疫排斥反应的研究。因此,作者提出在小鼠供体游离腹股沟皮瓣同种异体移植到受体腹股沟或子宫颈部位时,通过袖套技术进行血管吻合。方法将BALB / c或C57BL / 6供体小鼠的游离腹股沟皮瓣移植到C57BL / 6小鼠的腹股沟(腹股沟血管化皮肤移植[IVST])或受体部位的颈部(宫颈血管化皮肤移植[CVST]) 。利用非缝合袖套技术将供体血管与IVST受者的股血管或CVST小鼠的颈总动脉和颈外静脉吻合。免疫抑制药物用于同种异体皮肤组。结果与IVST(78.9%)相比,CVST的总体成功率更高(88.5%)。CVST小鼠的总手术时间持续96分钟(95%置信区间92-101分钟),比IVST小鼠的总手术时间(136分钟,95%置信区间127-176分钟; P <0.01)短。在IVST小鼠中观察到并发症,例如后肢坏死和自残。雷帕霉素(3 mg / kg,每天)显着延长了血管化皮肤同种异体移植的存活时间,中位存活时间为80天。所有同系移植物存活超过80天。
Jianke Ding,Yingjun Su,Shiqiang Liu,Yang Yang,Bo Zhou,Zhou Yu,Bo Xiao,Shuzhong Guo.Annals of Plastic Surgery ( IF 1.539 ) Pub Date : 2017-01-25 , DOI: 10.1097/sap.0000000000000966
- 单基因偏头痛小鼠模型
罕见的单基因偏头痛小鼠模型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实验系统来研究导致偏头痛疾病的原发性脑功能障碍的机制。在这里,我们讨论了五种偏头痛遗传小鼠模型的大脑中与偏头痛相关的表型和与偏头痛相关的功能改变,其中四种携带来自家族性偏瘫偏头痛 (FHM) 患者的突变,第五种携带来自患者的突变表型正常的 MA和家族性晚期睡眠期综合征 (FASPS)。我们关注后一种小鼠模型,其中普遍存在的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发生突变,以及两种纯 FHM 小鼠模型,其中控制大多数脑突触神经递质释放的电压门控钙通道和主要在成人大脑星形胶质细胞中表达的 Na/K ATPase 分别发生突变。首先,我们描述了遗传动物模型的行为表型,并回顾了对实验诱导的皮质扩散性抑制 (CSD) 的易感性增加是五种模型常见的关键偏头痛相关表型的证据。其次,我们回顾了偏头痛遗传模型大脑皮层的突触改变,并讨论了它们对 CSD 易感性增加的潜在机制。第三,我们回顾了三叉神经血管疼痛通路的改变,并讨论了对偏头痛机制的可能影响。最后,我们讨论了从偏头痛的遗传模型中获得的对偏头痛病理生理学的见解,特别是关于使偏头痛患者的大脑容易受到“自发”CSD 机制。
Daniela Pietrobon, K. C. Brennan.The Journal of Headache and Pain ( IF 7.277 ) Pub Date : 2019-07-12 , DOI: 10.1186/s10194-019-1029-5
- 小鼠共生模型
全身照射 (TBI) 诱导的造血系统损伤主要是由于自我更新失败以及辐射暴露后造血干细胞 (HSC) 和造血祖细胞 (HPC) 的分化能力。小鼠共生模型主要用于衰老研究领域,探索外周血循环因子是否能改善衰老组织器官的功能。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制备小鼠模型来验证未照射的外周循环是否可以改善照射小鼠的循环环境并改善 TBI 诱导的造血系统损伤。
六到八周大的雄性 C57BL/6 小鼠与外科手术相连。4 周后,一对小鼠中的一只接受 8 Gy 或 6 Gy X 射线照射,然后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骨髓、脾、肠系膜淋巴结和胸腺中的 B 和 T 细胞。本研究还检测了骨髓细胞中的造血干/祖细胞及其 ROS 和细胞凋亡水平。
结果显示,同种型照射小鼠的外周血、骨髓 (BM)、脾脏和肠系膜淋巴结 (MLN) 中 B 和 T 淋巴细胞的百分比降低。CD4阳性、CD8阳性和CD4和CD8双阴性细胞的比例也增加,而受照射胸腺中CD4和CD8双阳性细胞的比例降低。因此,联体共生模型中的所有上述淋巴细胞损伤都改善到接近对照的水平。我们进一步检测到辐射诱导的 HSC 和 HPC 损伤;然而,降低的 HSC 和 HPC 数量、ROS 水平和细胞凋亡百分比在经合生元照射的小鼠中没有改善。
最重要的是,我们的结果表明,未照射的外周循环可以促进 TBI 诱导的淋巴细胞损伤的恢复,进一步表明免疫细胞的恢复可能在 TBI 诱导的损伤修复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Tong Yuan, Xiaodan Han, Huijun Liu, Junling Zhang, Saijun Fa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adiation Biology ( IF 2.694 ) Pub Date : 2021-08-31 , DOI: 10.1080/09553002.2021.1969464
- 新型原位胃癌小鼠模型
胃癌转移是一种高度致命的疾病,五年生存率不到5%。研究胃癌转移的一个主要障碍是缺乏可用的可靠模型。癌症异种移植小鼠模型被广泛用于阐明癌症发展和进展的机制。当前用于创建癌症异种移植物的程序包括异位(即皮下)和原位移植方法。与异位模型相比,原位模型已被证明是更具临床相关性的设计,因为它能够促进癌症转移的发展。原位胃癌模型的制作方法虽然有多种,但目前还没有一种模型可以使用各种类型的肿瘤材料,如软组织、半液体组织或培养衍生物,由于技术挑战。因此,开发可利用各种肿瘤材料的适用原位模型至关重要。为了克服当前原位胃癌模型的已知局限性,例如将肿瘤碎片暴露于邻近器官或仅使用坚固组织进行原位植入,我们开发了一种新方法,允许完全插入软组织碎片或均匀将组织切碎到免疫缺陷 NOD.Cg-Prkdcscid Il2rgtm1Wjl/SzJ (NSG) 小鼠的胃粘膜下层。通过这种完全封闭的移植方法,可以利用具有各种组织类型的肿瘤来建立原位胃癌模型,而没有暴露于附近器官或细胞泄漏的风险。这种手术过程在生成 48 个小鼠模型时具有高度可重复性,手术成功率为 96%,肿瘤形成率为 93%。
Wonyoung Kang, Leigh Maher, Michael Michaud, Seong-Woo Bae, Seongyeong Kim, Hye Seung Lee, Seock-Ah Im, Han-Kwang Yang, Charles Lee.Biological Procedures Online ( IF 3.244 ) Pub Date : 2021-01-04 , DOI: 10.1186/s12575-020-00137-1
- 乳腺癌转基因小鼠模型
转基因乳腺癌小鼠模型是人类乳腺癌临床前研究的关键工具。小鼠乳腺的基因编辑允许对人类乳腺癌中常见的异常遗传事件进行建模。乳腺癌的基因工程小鼠模型 (GEMM) 采用组织特异性基因操作在乳腺组织内进行致瘤诱导。在乳腺特异性启动子的转录控制下,转基因小鼠模型可以通过表达一种或多种假定的癌基因,如MYC、HRAS和PIK3CA来模拟自发性乳腺肿瘤发生。或者,Cre-Lox 系统允许肿瘤抑制因子的组织特异性缺失,例如p53、Rb1和Brca1,或推定致癌基因的特定敲入。因此,GEMM 可以被设计为实施一个或多个遗传事件来诱导乳腺肿瘤发生。GEMMs 的特征,例如转基因表达的年龄、繁殖质量、肿瘤潜伏期、组织病理学特征以及局部和远处转移的倾向,是可变的且依赖于菌株。本综述旨在总结目前可用的转基因乳腺癌小鼠模型,这些模型在基因操作时会发生自发性乳腺肿瘤,它们的不同特征,以及模拟人类乳腺癌中观察到的异常信号事件的个体基因操作。
Angelina T. Regua, Austin Arrigo, Daniel Doheny, Grace L. Wong, Hui-Wen Lo. Cancer Letters ( IF 8.679 ) Pub Date : 2021-06-06 , DOI: 10.1016/j.canlet.2021.05.027
- 自体松质骨移植大鼠模型
自体松质骨 (ACB) 移植是治疗延迟骨愈合的“金标准”。然而,缺乏这种移植物的小动物模型。在这里,我们开发了 ACB 移植大鼠模型。从五具大鼠尸体(10 髂骨)中记录了有关髂骨结构的解剖信息。此外,分别使用 5 只和 25 只大鼠作为对照和 ACB 移植模型。在大鼠股骨中产生了缺陷并填充了 ACB。通过放射学评估和组织学分析评估移植后新成骨潜力。考虑到髂旁神经和血管的位置,髂骨采集以最小的侵入性产生了最大量的松质骨。每只大鼠与皮质骨分离的松质骨平均体积为 73.8 ± 5.5 mm 3. 所有 ACB 移植组在 8 周时骨愈合明显,每 2 周新骨量显着增加(P < 0.001)。组织学分析证明了 ACB 移植物作为支架并促进缺损骨愈合的能力。总之,我们通过收获髂骨建立了一个稳定的 ACB 移植大鼠模型。该模型可以帮助研究 ACB 移植物和开发新的骨损伤疗法。
Tomo Hamada, Hidenori Matsubara, Toshifumi Hikichi, Kanu Shimokawa, Hiroyuki Tsuchiya.Scientific Reports ( IF 4.379 ) Pub Date : 2021-09-09 , DOI: 10.1038/s41598-021-97573-0
- 帕金森病声带缺陷的大鼠模型
帕金森病 (PD) 是一种进行性、退行性疾病,影响全球 1000 万人。超过 90% 的 PD 患者会出现运动障碍,这是一种运动性言语障碍,会损害声音交流和生活质量。尽管该人群中普遍存在声音缺陷,但对这方面疾病的病理机制知之甚少。因此,有效的治疗选择是有限的。大鼠模型为 PD 中声音缺陷的疾病特异性机制提供了独特的见解。本综述总结了最近关于 6-羟基多巴胺 (6-OHDA)、α-突触核蛋白过度表达、DJ1-/-和Pink1-/-声音缺陷的研究PD 大鼠模型。讨论了大鼠超声发声 (USV) 的模型特定变化,以及运动和药物干预对这些模型中 USV 产生的影响。
Maryann N. Krasko, Jesse D. Hoffmeister, Nicole E. Schaen-Heacock, Jacob M. Welsch, Cynthia A. Kelm-Nelson, Michelle R. Ciucci.Brain Sciences ( IF 3.394 ) Pub Date : 2021-07-13 , DOI: 10.3390/brainsci11070925
- 大鼠产后疲劳模型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构建和评估产后疲劳大鼠模型。设计:这是一篇关于动物模型搭建的文章。方法:产后第1天的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疲劳组。通过强迫大鼠站立在水中干扰大鼠的深度睡眠,使大鼠感到身心疲劳。为了维持半乳糖和泌乳,每分离 3 小时后,将大鼠和幼崽关在笼子里 90 分钟。对照组常规分离,无任何刺激。从第 8 天和第 15 天的精神和身体疲劳评估模型。精神疲劳通过水迷宫试验和大鼠海马5-羟色胺(5-HT)水平评估,身体疲劳通过血清乳酸水平和负重强迫游泳持续时间评估。结果:7天和14天造模组与对照组相比,水迷宫着陆成功率显着降低,水迷宫着陆时间明显延长,海马5-HT水平在疲劳状态下显着降低。团体。在体力疲劳方面,7天和14天造模组中,疲劳组血清乳酸水平显着升高,大鼠力竭游泳时间显着缩短。局限性:样本量小是本研究的主要局限性。结论:我们通过强迫产后大鼠站在水中成功构建了产后疲劳大鼠模型,这类似于导致产后疲劳发展的压力水平。我们的模型为未来评估药物和行为疗法有效性的研究打开了大门。
Ting Bai, Fan Wu, Shuhan Yan, Feng Zhang, Xujuan Xu.Gynecologic and Obstetric Investigation ( IF 2.031 ) Pub Date : 2021-08-27 , DOI: 10.1159/000517997
- 大鼠急性硬脑膜血肿改良模型
选择30只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SD大鼠)并随机分为两组。传统的模型组基于米勒的模型构建方法,改进的模型组基于改进的针头,注射部位和操作方法。通过比较两组大鼠的生理指标,行为评分,磁共振表现和HE染色结果评价改良模型。
两组大鼠的体征相似。改良组的生存率高于传统组。HE染色和MRI显示,改良模型中的血肿较厚且集中在同侧。改进后的方法对注射部位周围皮质的侵入较少,并且比传统模型更稳定。
与现有方法的比较:改进后的模型的操作难度降低了并且更容易。改良组的生存率高于传统组。改进后的模型将有更多的研究可能性。
结论:改进的模型基于传统模型。尽管它有一些缺点,但是它也可以用于传统模型的不同研究领域。改进模型的操作更易于执行。改进后的模型在研究中有更多的应用。
Liang Xian, Cheng Wang, Wei Wang, Liangfeng Wei, Yaying Zhang, Weiqiang Chen, Shousen Wang.Journal of Neuroscience Methods ( IF 2.390 ) Pub Date : 2021-01-12 , DOI: 10.1016/j.jneumeth.2021.109075
- 大鼠微栓塞模型
血管内治疗(EVT)已成为急性缺血性中风的护理标准。尽管再通成功,但仍有一部分患者受益于新疗法。人体MRI研究表明,在去除血栓期间,最初的血栓会释放出微凝块,这可能会导致新的缺血性病变。当前研究的目的是量化微栓塞后的组织损伤。
在大鼠模型中,通过注射聚苯乙烯荧光微球(直径分别为15、25和50 µm)的混合物产生微栓塞。在三个时间点杀死动物:第1、3或7天。AMIRA和IMARIS软件分别用于脑结构和损伤的3D重建。
微栓塞可引起局部缺血,缺氧和梗塞。梗塞区域持续存在,但是低氧区域会随着时间恢复,这表明大脑中的修复过程可以挽救处于危险中的区域。
Theodosia Georgakopoulou, Anne-Eva van der Wijk, Erik N.T.P. Bakker, Ed vanBavel.Journal of Stroke &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 IF 2.136 ) Pub Date : 2021-03-23 , DOI: 10.1016/j.jstrokecerebrovasdis.2021.105739
- 外伤性脑损伤大鼠模型
在临床人群中注意到外伤性脑损伤 (TBI) 后的步态中断。迄今为止,对 TBI 动物模型步态变化的彻底分析,以允许病理改变的相关性和将其作为治疗结果的利用已经受到限制。因此,我们在成年雄性 Sprague-Dawley 大鼠中使用 DigiGait 分析系统评估步态以及使用 Beam Walk 测试评估整体运动,遵循常用的 TBI 模型,顶叶控制皮层影响 (CCI)。大鼠在受伤前 24 小时进行 DigiGait 基线分析,然后在左顶叶进行中度 CCI。然后在受伤后 1、3、7 和 14 天评估 DigiGait 的性能,然后对脑组织进行组织学分析。波束行走分析显示受伤后出现短暂但显着的急性损伤。尽管在临床人群中观察到步态障碍,但大鼠顶叶的 TBI 导致后肢或前肢功能的改变有限。一般后肢运动显示出显着但短暂的损伤。观察到步态的显着变化持续整个亚急性期,包括右后爪旋转角度和左前肢和右后肢摆动期持续时间。没有达到统计显着性但可能反映 TBI 对步态的微妙影响的轻微变化反映在其他几项措施中,例如步幅持续时间、站立持续时间和站立宽度。
John Reed, Antigone Grillakis, Alyssa Kline, Anwar E. Ahmed, Kimberly R. Byrnes.Behavioural Brain Research ( IF 3.332 ) Pub Date : 2021-02-24 , DOI: 10.1016/j.bbr.2021.113210
- 大鼠全膀胱移植新异向血管化模型
本研究在大鼠模型(n = 40)基础上开发了一种新的膀胱移植手术。在右侧腹股沟血管中进行了异位膀胱移植(n = 10)。进行了直接膀胱检查、微血管造影、组织学分析和印度墨水注射,以评估所提出方法的功能。观察时间为四个星期。术后1周,移植物成活率为80%。其余的移植物存活了两周,没有出现任何并发症。观察到缺乏移行上皮或平滑肌层损失和缺乏炎症过程发展。进行这项研究是为了获得有关膀胱移植的必要知识。
Arkadiusz Jundzi, Henryk Witmanowski, Ewa Żary-Sikorska, Jan Adamowicz, Magdalena Bodnar, Andrzej Marszałek, Tomasz Kloskowski, Kaja Męcińska-Jundz, Maciej Gagat, Natalia Siedlecka, Tomasz Drewa, Marta Pokrywczyńska.Scientific Reports ( IF 4.379 ) Pub Date : 2021-02-12 , DOI: 10.1038/s41598-021-83128-w
- 大鼠胫骨实验性骨不连模型
已经开发了许多非联合动物模型来探索围绕骨折愈合的问题。然而,现有模型并不完美,不能满足所有非联合研究。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胫骨开放性截骨术后骨折端两侧2 mm的后部进行烧灼并用直径0.8 mm的克氏针固定骨折的胫骨来制作大鼠胫骨不愈合模型。在这项研究中,使用了 96 只雌性成年 Sprague-Dawley (SD) 大鼠。大鼠接受手术以产生胫骨开放性骨折并用直径为 0.8 毫米的克氏针固定。在 48 只大鼠中,烧灼骨折端近端和远端的骨膜。术后 2、4、6、8 周,放射学和组织学分析显示对照组有典型的生理性愈合,6周治愈率为100%。但不愈合组的特点是骨折端吸收,骨痂形成少,无桥接骨痂形成,8周愈合率为0%。这种方法代表了一个可重复的模型来创建萎缩性不愈合。该模型为研究基本愈合机制和评估骨再生和骨不连治疗的新疗法提供了新的选择。
Xue-Qiang Wu, Dong Wang, Yang Liu, Jun-Lin Zhou.Journal of Orthopaedic Surgery and Research ( IF 2.359 ) Pub Date : 2021-04-14 , DOI: 10.1186/s13018-021-02408-3
- 非自杀性自伤恒河猴模型
非自杀性自伤 (NSSI) 是一种行为病理学,不仅见于各种临床状况,而且见于非临床人群,尤其是青少年和年轻人。除了引起自残行为的罕见遗传条件外,NSSI 的病因和触发这种行为的特定事件的事件仍然知之甚少。本综述介绍了一种重要的、广泛研究的 NSSI 动物模型的特征,即恒河猴自发性自伤行为 (SIB)。我们将恒河猴 SIB 与 NSSI 在形式、流行率、环境和生物风险因素、行为相关性、建议的功能和治疗方式方面进行比较和对比。证明了恒河猴SIB和NSSI之间的许多相似之处,这支持该动物模型在多个领域的有效性。确定猴子自发发生的 SIB 的病因、其潜在的生物学机制以及哪种药物对治疗该疾病最有效,可能有助于确定人类发生 NSSI 的潜在风险因素,并为严重病例开发抗药性药物。传统的心理治疗方法。
Melinda A Novak, Jerrold Stewart Meyer.Frontiers in Behavioral Neuroscience ( IF 3.558 ) Pub Date : 2021-07-14 , DOI: 10.3389/fnbeh.2021.674127
- 迟发性阿尔茨海默病恒河猴模型
年龄是晚发性阿尔茨海默病 (AD) 的主要危险因素,但很少有疾病动物模型。此外,在转基因小鼠模型中未观察到AD 斑块大小和密度的异质性。我们表明,啮齿动物和灵长类动物之间的淀粉样斑块微环境并不相同,并且 AD 病理学对局部代谢和炎症影响的差异可能解释了神经变性和功能下降的既定差异。使用转基因 APP/PSEN1 小鼠、具有年龄相关淀粉样蛋白斑块的恒河猴和已确诊AD 的人类受试者的脑组织,我们研究了斑块微环境中能量学的改变。代谢特征包括线粒体分布和酶活性的变化,以及物种间共有的氧化还原辅因子 NAD(P)H 的变化。与转基因小鼠相比,在猴和高龄病人的大脑中检测到更多的脂褐素含量。在每个物种中检测到由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和小胶质细胞激活的局部炎症特征;然而,猴子和人类的发炎区域要大得多。这些数据证明了非人类灵长类动物在斑块微环境建模方面的优势,并提供了一个新的框架来研究 AD 病理如何可能导致功能丧失。
Dylan C. Souder, Isabelle A. Dreischmeier, Alex B. Smith, Samantha Wright, Stephen A. Martin, Md Abdul Kader Sagar, Kevin W. Eliceiri, Shahriar M. Salamat, Barbara B. Bendlin, Ricki J. Colman, T. Mark Beasley, Rozalyn M. Anderson. Aging Cell ( IF 9.304 ) Pub Date : 2021-05-05 , DOI: 10.1111/acel.13374.
- 缺血性中风恒河猴模型
缺血性中风导致人类长期残疾,迄今为止尚无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的大脑中动脉闭塞 (MCAO) 模型已被证明对转化中风研究具有价值。
在目前的研究中,在大脑中动脉 (MCA) 血栓形成的近端或远端的恒河猴中建立了光血栓 (PT) 中风模型。这项研究是第一个使用行为和生理测量以及MRI 扫描比较猴子 PT 中风的两种方法的研究。
实验发现,梗塞发生在 MCA 目标区域,所有猴子的行为受损,表现为神经功能缺陷,以及物体检索绕道 (ORD) 任务中的运动和认知。患有远端 MCA 血栓形成的猴子随着外侧裂区、邻近中央前回和中央后回的连续光刺激而发展,在行为方面有类似的损害,并在第 4 天表现出小水肿体积的趋势,近端 MCA 血栓形成和 7 后 PT 行程。
与通常在动物运动皮层上单独进行并具有时间效应的其他 PT 中风模型相比,由连续光刺激引起的远端 MCA 血栓形成可能会在恒河猴中提供一致且耐受良好的局灶性缺血。
Zhiting Zhang, Shuguo Wang, Lingli Du, Ling Xu, Yu Lin, Kezhong Liu, Yanghong Zou, Bin Li, Qingqing Ye, Yu Mao, Wenxiong Chen, Guangping Zhou, Huaying Sun, Hui Huang, Rui Li, Gui Li, Lihong Li, Qiong Wang, Jianhong Wang.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Methods ( IF 2.390 ) Pub Date : 2021-07-20 , DOI: 10.1016/j.jneumeth.2021.109291
- 单侧输尿管梗阻食蟹猴模型
慢性肾病 (CKD) 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很高的患病率和大量未满足的需求。开发新的 CKD 疗法的核心是 CKD 的体内模型。然而,下一代抗体、蛋白质和基因疗法具有高度特异性,这意味着有些不会与啮齿动物靶标发生交叉反应。这使临床前开发变得复杂,除非还开发了工具疗法,否则无法利用已建立的体内啮齿动物模型。工具化合物可能难以开发,并且如果可用,通常具有不同的表位、序列和/或改变的亲和力,因此不清楚先导治疗剂的有效性如何,或研究何种给药方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旨在开发一种非人类灵长类 CKD模型。体内啮齿动物单侧输尿管梗阻 (UUO) 模拟肾纤维化,由于其快速、一致和简便而常用。我们描述了食蟹猴模型,特别是优化模型持续时间,以便在纤维化平台期之前有足够的时间评估新疗法。我们证明,在 UUO后,食蟹猴的疾病发展速度比啮齿动物要慢,晚期纤维化在 6 周内发展。与啮齿动物相比,食蟹猴的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更符合人类梗阻性疾病,具有更积极的肾小管基底扩张和更高的成纤维细胞浸润。纤维化还与转谷氨酰胺酶活性增加有关,这与 CKD患者的情况一致。
Linghong Huang,Jia Ni,Tanika Duncan,Zhizhan Song,Timothy S Johnson. Animal models and experimental medicine Pub Date : 2021-11-19 , DOI: 10.1002/ame2.12185
- 人先天性弓形体病豚鼠模型
弓形虫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分布的专性细胞内寄生虫。人类和动物的感染可能会导致后代出现严重症状,尤其是大脑。目前缺乏适合人类先天性弓形体病的动物模型。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调查弓形虫感染剂量、感染持续时间和感染妊娠期对母猪血清转化率、存活率的影响,建立并验证豚鼠作为人类先天性弓形虫病模型的有效性。 怀孕的豚鼠在妊娠期间的三个不同时间点(15、30、30 受孕后 48 天)。使用免疫印迹检测母体血清中弓形虫抗体的存在。通过 qPCR 确定母体和后代中的弓形虫 DNA 水平。对后代大脑进行了组织学检查。我们发现存活率和后代的命运高度依赖于弓形虫感染剂量,接种 500 个卵囊对所有各自的后代都致命。此外,这两个参数因妊娠早期和妊娠晚期感染时的妊娠阶段而异,导致后代死亡率很高。发现感染持续时间显着影响大坝的血清转化率,感染后第 20 天后血清转化的可能性超过 50%。此外,水坝的感染持续时间影响了 T. 子代中的弓形虫 DNA 负载和子代大脑的完整性。在感染≥ 34 天的水坝的后代大脑中发现了最高的 DNA 水平。本研究有助于建立豚鼠作为人类先天性弓形体病的合适模型,从而为使用豚鼠作为合适的动物模型研究具有高度热点和临床意义的科学问题,解决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等问题奠定基础。
Grochow, Thomas, Beck, Britta, Rentería-Solís, Zaida, Schares, Gereon, Maksimov, Pavlo, Strube, Christina, Seeger, Johannes, Raqué, Lisa, Ulrich, Reiner, Daugschies, Arwid, Fietz, Simone A. Parasites & Vectors ( IF 3.876 ) Pub Date : 2021-08-06 , DOI: 10.1186/s13071-021-04890-4
-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豚鼠模型
多年来,豚鼠一直被用作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模型,最近又被用作测试新结核病 (TB) 疫苗的模型。从罗伯特·科赫 (Robert Koch) 使用豚鼠测试有关新发现病原体的理论开始,豚鼠就已经模拟了活跃的人类感染,因为它容易受到少量生物体的感染。本文介绍了现代使用豚鼠检查疾病病理的方法,以及用于检查与有毒结核分枝杆菌气溶胶感染相关的特定结果的协议。豚鼠被广泛用于新型结核病疫苗研究,并采用了两种模型。第一个是长期疾病模型,其中接种疫苗的豚鼠在感染后进行疾病监测,二是分枝杆菌负荷模型的短期评估,可以确定疫苗降低机体负荷的能力。
Elizabeth Creissen,Linda Izzo,Clinton Dawson,Angelo A Izzo. Current protocols Pub Date : 2021-12-01 , DOI: 10.1002/cpz1.312
三、2021.10-2022.1万方收录的动物模型相关文献
(一)研究进展
- 树鼩细菌性角膜炎感染模型的建立及IL-17在模型中的表达
目的:建立树鼩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角膜炎感染模型,并观察IL-17在模型中的表达,初步探讨IL-17在树鼩细菌性角膜炎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接触镜辅助的角膜划痕法建立树鼩细菌性角膜炎模型.在进行接种后第1、4、7、14d使用前段照相、活体共聚焦显微镜对模型感染症状进行评估,制作病理切片观察角膜组织病理学改变.在相应时间点进行取材,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树鼩角膜组织中IL-17 mRNA的表达,ELISA检测IL-17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树鼩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角膜炎模型造模成功率为96%、100%,树鼩细菌性角膜炎临床表现、炎症细胞浸润情况和组织病理改变规律相吻合.IL-17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情况在树鼩角膜中与角膜炎症的严重情况一致.结论:采用接触镜辅助的角膜划痕法可成功建立更接近人细菌性角膜炎自然感染病程的树鼩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角膜炎动物模型.IL-17参与树鼩细菌性角膜炎发生发展的过程.
doi:10.3980/j.issn.1672-5123.2022.1.04
- 黄精多糖对急性抑郁小鼠模型的改善作用及机制
目的:探索黄精多糖对急性抑郁模型小鼠的改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60只ICR小鼠分为正常组、帕罗西汀对照组(10 mg/kg)、黄精多糖低剂量组(100 mg/kg)、黄精多糖中剂量组(200 mg/kg)和黄精多糖高剂量组(400 mg/kg)。预防给予黄精多糖3周后,通过体重监测和空场实验表现,研究黄精多糖对小鼠体重和自主活动的影响;通过悬尾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研究黄精多糖对急性抑郁模型小鼠的行为影响;通过分析皮层中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和多巴胺(dopamine,DA),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和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海马中色氨酸(Tryptophan,TRP)及其代谢产物5-羟吲哚乙酸(5- hydroxyindolacetic acid,5-HIAA)和3-羟基犬尿氨酸(3-hydroxycaninuric acid,3-HK)等生化指标,探究黄精多糖抗抑郁作用的分子机制。结果:黄精多糖显著缩短了行为绝望模型小鼠在悬尾和强迫小鼠游泳实验中的不动时间(P<0.05);在空场实验中,各组小鼠运动路程和运动时间等自主活动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空白组相比,黄精多糖组(200和400 mg/kg)小鼠脑组织5-HT、DA和NE水平显著升高(P<0.05),血清中TNF-α和IL-10活性降低(P<0.05),海马中TRP和3-HK水平下调(P<0.05)。结论:黄精多糖(200和400 mg/kg)可通过上调急性绝望抑郁模型动物脑内的单胺类神经递质、抑制神经炎性反应和调节色氨酸代谢通路起到改善抑郁的作用。
doi:10.13386/j.issn1002-0306.2021060137
- 有氧运动联合补充D-核糖对小鼠抗疲劳和抗氧化的作用
研究有氧运动联合补充D-核糖对小鼠抗疲劳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将小鼠分为安静对照组、有氧运动对照组、D-核糖对照组、D-核糖+有氧运动组。有氧运动组进行每周进行6 d的有氧跑台训练,D-核糖组每日每只灌胃2 mL核糖(300 mg/100 g),通过12周的规律性有氧跑台训练后,建立小鼠负重游泳抗疲劳动物模型,分别记录小鼠负重力竭游泳时间,并测定小鼠体内肝糖原(hepaticr glycogen,HG)、肌糖原(muscle glycogen,MG)、血糖(blood glucose)、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血乳酸( bloodlactic acid,BLA)、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和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OC)、谷胱甘肽过氧化物歧化酶(glutathione peroxide dismutase,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等活力。结果表明,与安静对照组相比,有氧运动对照组、D-核糖对照组、D-核糖+有氧运动组小鼠负重游泳时间显著增加(P<0.05),同时显著提高了小鼠体内肝糖原、肌糖原和血糖含量(P<0.05),并降低了体内血尿素氮和血乳酸含量(P<0.05)。另外,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与安静对照组相比,有氧运动对照组、D-核糖对照组、D-核糖+有氧运动组的T-AOC均增强,SOD、CAT、GSH-Px活性也都显著升高(P<0.05),MDA则显著降低(P<0.05)。说明长期规律的有氧运动联合补充D-核糖能显著提高机体内肝糖原、肌糖原、血糖含量和氧化应激能力,提高机体抗疲劳作用。
doi:10.13386/j.issn1002-0306.2021050117
- 禁食对小鼠下丘脑磷酸化蛋白质组的影响
本研究旨在通过干预小鼠进食,探讨对小鼠下丘脑中蛋白质磷酸化修饰和相关信号通路的影响,为完善蛋白磷酸化调控网络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将实验小鼠平均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con)、禁食组(D2)和禁食后恢复组(DR),每组小鼠数量为3只.在48 h内,con组正常提供饲料,D2组不提供饲料,DR组前44 h不提供饲料、后4h提供饲料.同时解剖3组小鼠并提取下丘脑组织,提取、纯化和酶解下丘脑组织的蛋白质,并采用二氧化钛富集分离技术富集磷酸化肽段,运用高通量液相色谱-质谱联用进行检测,以鉴定样品中的磷酸化蛋白质组.利用非标记定量方法筛选差异表达的磷酸化蛋白以及位点,对鉴定数据进行GO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并探究磷酸化蛋白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显示,共鉴定到4810个磷酸化蛋白质,对应于14259个磷酸化位点发生了变化.采用数学统计方法分析,成功确认小鼠下丘脑中有681个磷酸化蛋白差异显著,观察到这些差异蛋白与蛋白结合、激酶行为、转运、轴突生成等分子活动和生物学过程有关,并富集到了MAPK、细胞内噬和环磷酸腺苷信号通路等11个主要的信号通路.这说明禁食会对小鼠下丘脑中多种蛋白质的磷酸化修饰水平产生显著的影响,为完善小鼠下丘脑磷酸化信号调控网络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doi:10.11784/tdxbz202101020
- 粪菌移植干预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免疫学机制研究
背景 溃疡性结肠炎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疾病之一.目前西医对其治疗尚存在诸多不足之处,研究显示粪菌移植(FMT)对其有一定的疗效,但机制尚不明确.目的 采用FMT治疗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验证FMT的疗效和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2019年12月至2020年4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只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组(Model组)、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粪菌移植治疗组(Model+FMT组)和溃疡性结肠炎模型+5-氨基水杨酸(5-ASA)治疗组(Model+5-ASA组),各15只.Control组不作任何干预处理;Model组制备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Model+FMT组于造模成功后,给予制备的粪菌液0.2 ml/次灌肠;Model+5-ASA组于造模成功后,给予0.0195 g/ml 5-ASA灌肠.通过透射电镜观察肠组织超微结构变化,流式细胞检测血液辅助性T细胞(Th)-17、Th-1、Th-2、Treg细胞含量变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IL)-2、IL-17、IL-4、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水平变化.结果 肠组织透射电镜超微结构显示Model组造模成功;Model+FMT组与Model+5-ASA组微绒毛较为致密,形态正常,杯状细胞数目较多,线粒体轻微肿胀,粗面内质网病变不明显.结论 FMT可改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症状,推测其可能是通过调节Th1/Th2细胞平衡、Th17/Treg细胞比例达到治疗的目的。
doi: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2.069
- 益生菌联合白藜芦醇对小鼠慢性酒精性肝损伤的改善作用及机制研究
利用C57BL/6J小鼠构建慢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探究益生菌联合白藜芦醇对慢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小鼠被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on组)和酒精模型组(Mod组),三组益生菌分别联合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干预组(Lactobacillus paracasei J5+Res(J5+Res)、Lactobacillus casei YRL577+Res(YRL577+Res)、Bifidobacterium animalis F1-7+Res(F1-7+Res))和阳性药物硫普罗宁组(LP组)。实验结束后,通过分析小鼠肝脏脂质含量、酒精代谢酶活性、氧化应激水平等指标,对益生菌联合白藜芦醇的作用效果进行评价。为了进一步探究联合作用机制,对肝脏中氧化应激相关基因CYP2E1、核因子 E2 相关因子 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2-related factor 2, Nrf2)、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1,HO-1)的mRNA表达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Mod组,益生菌联合白藜芦醇能够显著降低小鼠肝脏中甘油三脂、总胆固醇含量、血清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力(P<0.05),提高肝脏乙醇脱氢酶、乙醛脱氢酶活性并抑制肝脏CYP2E1活性及其mRNA表达,显著提高肝脏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P<0.05),并能有效激活Nrf2/HO-1通路,其中,Nrf2 mRNA表达量在J5+Res、YRL577+Res、F1-7+Res三组益生菌联合干预组中分别被上调了2.6、3.7和2.7倍,HO-1 mRNA表达量被上调了2.0、6.2和4.0倍。因此,益生菌联合白藜芦醇可能通过激活Nrf2/HO-1途径预防慢性酒精性肝损伤。
doi:10.13386/j.issn1002-0306.2021070170
- 黄精多糖对急性抑郁小鼠模型的改善作用及机制
目的:探索黄精多糖对急性抑郁模型小鼠的改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60只ICR小鼠分为正常组、帕罗西汀对照组(10 mg/kg)、黄精多糖低剂量组(100 mg/kg)、黄精多糖中剂量组(200 mg/kg)和黄精多糖高剂量组(400 mg/kg)。预防给予黄精多糖3周后,通过体重监测和空场实验表现,研究黄精多糖对小鼠体重和自主活动的影响;通过悬尾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研究黄精多糖对急性抑郁模型小鼠的行为影响;通过分析皮层中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和多巴胺(dopamine,DA),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和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海马中色氨酸(Tryptophan,TRP)及其代谢产物5-羟吲哚乙酸(5- hydroxyindolacetic acid,5-HIAA)和3-羟基犬尿氨酸(3-hydroxycaninuric acid,3-HK)等生化指标,探究黄精多糖抗抑郁作用的分子机制。结果:黄精多糖显著缩短了行为绝望模型小鼠在悬尾和强迫小鼠游泳实验中的不动时间(P<0.05);在空场实验中,各组小鼠运动路程和运动时间等自主活动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空白组相比,黄精多糖组(200和400 mg/kg)小鼠脑组织5-HT、DA和NE水平显著升高(P<0.05),血清中TNF-α和IL-10活性降低(P<0.05),海马中TRP和3-HK水平下调(P<0.05)。结论:黄精多糖(200和400 mg/kg)可通过上调急性绝望抑郁模型动物脑内的单胺类神经递质、抑制神经炎性反应和调节色氨酸代谢通路起到改善抑郁的作用。
doi:10.13386/j.issn1002-0306.2021060137
- 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中波紫外线辐射致抑郁模型大鼠口服20(S)-人参皂苷Rg3的药代动力学行为
建立了以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UHPLC-QQQ-MS)同时检测大鼠血浆中20(S)-人参皂苷Rg3(20(S)-ginsenoside Rg3,G-Rg3)及其主要代谢产物20(S)-人参皂苷Rh2(20(S)-ginsenoside Rh2,G-Rh2)含量的快速分析方法,用于分析中波紫外线(UVB)辐射致抑郁模型大鼠口服G-Rg3后的药代动力学行为.选择Ascentis?Express C18色谱柱(5 mm×3 mm,2.7μm),以0.1%甲酸-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0.3 mL/min,进样量为5μL,电喷雾离子源(ESI)在负离子模式下,对G-Rg3和G-Rh2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定量分析选择多反应监测(MRM)模式进行扫描,以人参皂苷Rb1(20(S)-ginsenoside Rb1,G-Rb1)为内标(Internal standard,IS),离子对分别为m/z 783.5/621.4、621.4/459.4和1107.6/954.5.本方法的精密度、日内及日间准确率均满足药代动力学分析要求,10 min内即可完成全部分析.G-Rg3与G-Rh2分别在2.0~2500 ng/mL和2.0~2500 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07),G-Rg3经灌胃给药后在两组大鼠体内代谢过程皆符合二室模型特征,正常组和模型组t1/2α分别为(0.35±0.116)h和(1.954±0.609)h,t1/2β分别为(66.103±6.425)h和(52.496±33.639)h,AUC(0-t)分别为(346.75±14.11)μg/(L·h)和(551.374±117.557)μg/(L·h),AUC(0-∞)分别为(497.66±39.672)g/(L·h)和(694.523±213.077)g/(L·h).两组之间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具有显著差异(p<0.01),推断UVB辐射导致的抑郁作用可改变大鼠的机体内环境,影响G-Rg3的吸收与代谢.本方法简便、快速、选择性好、灵敏度高,适用于UVB辐射致抑郁模型大鼠的G-Rg3及其代谢产物G-Rh2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doi:10.19756/j.issn.0253-3820.211002
- 鹿茸血酶解肽对脂多糖诱导的H9c2大鼠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为研究鹿茸血酶解肽对脂多糖(LPS)诱导H9c2大鼠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本研究利用LPS刺激H9c2细胞建立损伤模型.选用卡托普利为阳性对照药.MTT法测定不同浓度(25、50、100、200、400μg/mL)的鹿茸血酶解肽对H9c2细胞增殖抑制活性的影响;酶联免疫法测定细胞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并分析鹿茸血酶解肽的氨基酸组成.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比较,不同浓度(25、50、100、200、400μg/mL)的鹿茸血酶解肽均可显著抑制受损伤的H9c2增殖和TNF-α、IL-6、IL-1β的释放(p<0.05),模型组的TNF-α、IL-6、IL-1β释放量分别为:531.05、185.41、70.03 pg/mL,在200μg/mL质量浓度下,鹿茸血酶解肽对上述三种炎症因子释放的抑制作用最显著(p<0.001),其释放量分别为:357.93、148.69、62.72 pg/mL.对LPS诱导H9c2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的鹿茸血酶解肽中富含赖氨酸,含量占总氨基酸组成的17.81%.以上结果说明鹿茸血酶解肽可以抑制受损伤的H9c2细胞增殖,同时减少炎症因子TNF-α、IL-6、IL-1β的释放,通过抑制炎症因子的分泌来发挥其对LPS诱导的H9c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doi:10.13982/j.mfst.1673-9078.2021.8.1196
- 牛乳酪蛋白源ACE抑制肽对大鼠的降血压作用
为了考察牛乳酪蛋白源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肽(Angiotensin I-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y peptides,ACEI)的降血压作用,以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SHR)为动物模型,给予样品30 d后,检测大鼠的血压、心率、血清及尿液.与模型对照组相比,ACE抑制肽高、低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的收缩压分别为175、175、172 mm 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CE抑制肽高剂量组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CGRP)浓度升至10.09 p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CE抑制肽高剂量组的总钙(TCa)、内皮素-1(Endothelin-1,ET1)、血糖(Glucose,GLU)、总胆固醇(Cholesterol,CHO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tein cholesterol,HDL-C)、血尿酸(Uric acid,UA)浓度明显降低,分别降至2.06 mmol/L、8.69 pg/mL、6.41 mmol/L、1.13 mmol/L、0.29 mmol/L、108.20μ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说明,在本实验条件下,ACE抑制肽不仅具有缓解大鼠心率过速与明显的降血压作用,也有助改善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血清生化指标及肾功能指标,同时对血糖、血尿酸以及胆固醇有一定控制作用.ACE抑制肽可能通过升高血液CGRP、抑制ET1、降低血钙水平起到降血压作用。
doi:10.13982/j.mfst.1673-9078.2021.7.1041
- 疲劳运动大鼠骨骼肌代谢组学研究
目的:采用核磁共振(1H-NMR)代谢组学方法探讨递增负荷至疲劳运动对大鼠骨骼肌代谢的影响.方法:20只7周龄SD雄性大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C)与运动组(E),每组10只.E组大鼠疲劳运动干预21天后,采集所有大鼠骨骼肌保存待测.骨骼肌样本经匀浆、离心及吹干等处理后进行核磁共振检测得到相应图谱,采用MestReNova、SIMCA-P及SPSS等软件处理分析后筛选差异代谢物.结果:(1)两组大鼠骨骼肌差异代谢物有18种,与对照组相比疲劳组大鼠骨骼肌亮氨酸、乳酸、氧化三甲胺、次黄嘌呤、肌酸、磷酸胆碱、醋酸(P<0.01)、甘油、柠檬酸、胆碱(P<0.05)水平显著升高;丙氨酸、肉毒碱、α-葡萄糖、琥珀酸(P<0.01)、谷氨酰胺、甜菜碱、酪氨酸、半胱氨酸(P<0.05)水平显著降低.(2)18种代谢差异物经MetPA分析后共参与30条代谢途径,其中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TCA循环、丙酮酸代谢以及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4条通路为本研究中疲劳代谢潜在的靶标代谢通路.(3)丙氨酸、谷氨酰胺、琥珀酸、柠檬酸、乳酸、醋酸、酪氨酸为参与疲劳代谢途径的潜在标志物.结论:疲劳运动使身体机能降低可能与运动引起的大鼠骨骼肌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TCA循环、丙酮酸代谢以及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代谢过程中关键代谢产物改变有关。
doi:10.13297/j.cnki.issn1005-0000.2021.03.015
-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促进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
背景:研究报道小鼠前破骨细胞分泌的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可以促进成骨细胞和成血管细胞形成,而应用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干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最佳浓度及最佳时间尚不明确.目的:探讨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对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作用的最佳干预质量浓度及最佳干预时间.方法:体外分离培养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第3代细胞经流式鉴定其表面标记物CD45、CD29和CD34,选用纯度较高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干预实验.将筛选好的细胞接种于96孔培养板中,对照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α-MEM完全培养基培养,其余各组在此基础上加入6.25,12.5,25,50,100μg/L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干预1,3,5,7 d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筛选出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干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最佳时间及质量浓度.结果与结论:①经流式鉴定:CD29呈阳性表达(94.6%),CD45呈阴性表达(3.3%),CD34呈阴性表达(0.2%),得到纯度较高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②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不同时间点间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干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吸光度值改变不同,第3天增殖效果最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27.773,P<0.001),进一步采用LSD法对分组因素进行两两比较,25μg/L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组与其他5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结果表明,25μg/L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干预第3天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有明显促增殖作用,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质量浓度大于50μg/L会促进细胞凋亡。
- 不同褪黑素治疗方案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脑白质损伤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褪黑素治疗方案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远期行为学及脑白质损伤的影响,以寻求较优的褪黑素治疗方案.方法 健康7日龄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HIBD组、单次即刻注射褪黑素治疗(SDIT)组及7日连续注射褪黑素治疗(7DCT)组(n=8).采用经典Rice法建立新生大鼠HIBD模型.HIBD后21 d,采用Morris水迷宫法检测各组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HIBD后70 d,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新生大鼠大脑皮质和海马CA1区神经元核抗原(NeuN)表达情况,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各组新生大鼠脑组织纹状体区和胼胝体区髓鞘碱性蛋白(MBP)、神经丝蛋白重链(NF200)表达情况.结果 Morris水迷宫测试结果 显示,SDIT和7DCT组大鼠平均逃避潜伏期均显著短于HIBD组,且7DCT组平均逃避潜伏期显著短于SDIT组(P<0.05).NeuN免疫荧光结果 显示,SDIT与7DCT组大鼠大脑皮质和海马CA1区NeuN+细胞数均显著多于HIBD组,且7DCT组显著多于SDIT组(P<0.05).MBP/NF200免疫荧光双重染色结果 显示,SDIT组和7DCT组大鼠大脑纹状体区荧光强度(FI)MBP、FINF200均显著高于HIBD组,且7DCT组显著高于SDIT组(P<0.05);7DCT组大鼠大脑胼胝体区FIMBP与FINF200显著高于SDIT及HIBD组(P<0.05).结论 SDIT和7DCT均可改善HIBD大鼠远期行为学,减轻HIBD新生大鼠脑白质损伤,且7DCT疗效优于SDIT.
doi:10.7499/j.issn.1008-8830.2011132
- Chemerin对恒河猴脉络膜-视网膜内皮细胞血管形成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目的 探究Chemerin对恒河猴脉络膜-视网膜内皮细胞RF/6A血管形成的影响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RF/6A细胞随机分为3组,其中CO组:正常培养RF/6A细胞24 h;CH组:RF/6A细胞与10μg·L-1 Chemerin混合培养24 h;CN组:在CH组基础上+200μmol·L-1 N-乙酰半胱氨酸混合培养24 h.通过荧光探针-二氢乙啶(DHE)法、MTT法、细胞划痕实验、基质胶(Matrigel)法、Western blot等检测CO组、CH组、CN组RF/6A细胞活性氧(ROS)表达水平、增殖情况、迁移能力、管腔形成、p38MAPK蛋白表达的差异.结果 CH组RF/6A细胞中ROS表达水平、细胞增殖数量均显著高于CO组、CH组(均为P<0.05).CO组、CH组、CN组RF/6A细胞迁移面积(像素)分别为31268±1397、56489±2653、39684±1864,细胞管腔形成数量分别为(1.06±1.12)个、(6.04±2.24)个、(3.08±3.67)个,3组间细胞迁移面积、管腔形成数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CH组RF/6A细胞中p38MAPK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CO组、CN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Chemerin对RF/6A细胞血管形成有促进作用,其机制与ROS介导的MAPK通路激活有关。
在线出版日期:2021-11-08
- CD32在艾滋病潜伏感染恒河猴模型的表达特征
目的 通过建立SIVmac239潜伏感染恒河猴模型,研究CD32在静息型、活化型和/或记忆性CD4+T细胞亚群的表达特征,并分析其作为艾滋病潜伏库标志物的可能.方法 SIVmac239慢性感染的恒河猴给予联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建立SIVmac239潜伏感染恒河猴模型.利用该模型,检测各阶段样本中血浆病毒载量、CD4+T细胞计数、CD4/CD8细胞比值,及CD32在不同CD4+T细胞亚群中的表达变化.结果 同感染前相比,CD32在SIV感染后处于活化状态的幼稚T细胞中表达增加,在HLA-DR+CD4+T细胞中表达增加,但CD32在静息型CD4+T细胞和各静息型记忆性T细胞亚群的表达无显著差异.结论 本研究为CD32不是艾滋病潜伏库标记物这一观点提供数据支持,并为后续艾滋病治愈研究提供信息。
doi:10.3969/j.issn.1671-7856.2021.05.003
- 超声引导股动脉穿刺置管在血管内介入方法制备恒河猴急性脑梗死模型中的应用
探讨超声引导股动脉穿刺置管在血管内介入方法制备恒河猴急性脑梗死模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拟行大脑中动脉M2段栓塞建模的健康成年恒河猴16只,雄性,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n=8):对照组(C组)、超声引导组(U组).所有恒河猴采用0.1 mL/kg氯胺酮及速眠新的混合液肌内注射进行基础麻醉,待动物入睡后行气管内插管,接呼吸机行机械通气,麻醉维持采用持续输注丙泊酚(5~8 mg·kg-1·h-1).C组采用传统指尖触摸法进行股动脉穿刺置管,U组采用超声引导平面内-平面外联合法进行股动脉穿刺置管.比较两组1次、2次穿刺置管成功率、总成功率、穿刺置管次数、穿刺置管花费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C组与U组1次穿刺置管成功率分别为25.0%和62.5%,2次穿刺置管成功率分别为50.0%和87.5%、总成功率分别为75.0%和100%.C组与U组穿刺置管次数分别为(3.0±1.6)次和(1.5±0.8)次,穿刺置管花费时间分别为(15.8±6.1)min和(5.4±2.9)min.与C组比较,U组穿刺置管次数少,穿刺置管花费时间较短,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U组1次、2次穿刺置管成功率及总成功率均较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股动脉穿刺置管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血管内介入方法制备恒河猴急性脑梗死模型中,采用平面内-平面外联合技术进行超声引导股动脉穿刺,可提高首次穿刺置管成功率及总成功率,减少穿刺置管次数,缩短穿刺置管花费时间。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1.02.013
- 幽门螺杆菌感染小鼠模型的应用进展
幽门螺杆菌动物模型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人类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致病机制研究的基础,也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肠外疾病相关性研究的重要工具.近年来幽门螺杆菌感染动物模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制备感染模型常用的动物有小鼠、蒙古沙鼠、豚鼠、悉生乳猪和恒河猴等,其中幽门螺杆菌悉尼菌株感染的小鼠模型使用最广泛.本文对幽门螺杆菌感染小鼠模型应用的最新进展做一综述。
doi:10.3969/j.issn.1001-5132.2021.03.016
- 髓芯减压联合牙髓干细胞治疗兔早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
背景:牙髓干细胞具有强大的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在骨和软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取得了明显进展,因此研究牙髓干细胞对股骨头坏死的治疗作用,将为股骨头坏死患者带来新的治疗策略和希望.目的:观察髓芯减压联合牙髓干细胞对兔早期激素型股骨头坏死的治疗作用.方法:成年健康新西兰大白兔52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溶媒组、牙髓干细胞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3组采用激素型股骨头坏死造模方法.造模成功后(第4周),溶媒组和牙髓干细胞组右侧行髓芯减压术,牙髓干细胞组于股骨头减压孔注射牙髓干细胞,溶媒组同时注射同体积生理盐水,第4,5,6周共注射3次.第12周检测骨密度、骨形态学参数、空骨陷窝率、骨小梁面积比等指标.结果与结论:①影像学检查提示溶媒组和牙髓干细胞组治疗效果均较模型组有显著改善;与溶媒组比较,牙髓干细胞组骨体积分数、骨小梁数量、骨密度改善更明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牙髓干细胞组空骨陷窝率和骨小梁面积比与正常对照组更为接近,溶媒组空骨陷窝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骨小梁面积比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溶媒组和牙髓干细胞组空骨陷窝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骨小梁面积比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③结果表明,牙髓干细胞联合髓芯减压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优于单纯髓芯减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22, 26(11)
- 针刺治疗帕金森病:动物实验显示的作用机制
背景:针刺治疗帕金森病的动物实验研究是研究针刺治疗帕金森病作用机制的重要手段.目的:总结针刺治疗帕金森病作用机制的动物实验研究进展.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近5年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VlP)、万方数据库(Wang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以及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中有关针刺治疗帕金森动物模型的研究资料,检索词包括:"帕金森病;帕金森;震颤;颤证;针刺;电针;针灸;动物模型;鼠;猴;兔;动物;实验研究;Parkinson's disease;paralysis agitans;shaking palsy;acupuncture;electropuncture;
animal model;experimental study".对符合标准的22项动物实验研究资料进行归纳总结.结果 与结论:研究发现针刺治疗帕金森病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增加脑内神经营养因子、减少脑内异常代谢产物、增强自噬、减少α-syn聚集、抑制神经细胞凋亡、抑制氧化应激、抑制内质网应激、调节肠道菌群及减轻神经炎症反应等方面.针灸可以从帕金森病发病的多个病理机制方面阻断帕金森病的发生和进展,但尚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22, 26(8)
-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动物模型及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是由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基因缺陷所导致的X连锁隐性遗传性退行性病,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手段.随着对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深入研究,已开发出一系列动物疾病模型用于评价治疗药物疗效,如肌营养不良蛋白缺陷小鼠、双基因敲除Duchenne肌营养不良(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表型小鼠、肌萎缩蛋白缺陷犬和斑马鱼肌萎缩模型等.多种治疗手段和药物正处于研发阶段,如抑制无义突变、外显子跳跃疗法、基因治疗、缓解钙毒性药物和抗氧化剂等.该文对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发病机制、动物模型的建立和评价以及治疗药物进行综述.
doi:10.3969/j.issn.1001-1978.2022.01.005
- MPTP诱导帕金森病小鼠亚急性与慢性模型的比较及评价
背景: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1-Methyl-4-phenyl-1,2,3,6-tetrahydrop
yridine,MPTP)诱导的帕金森病小鼠模型是较为广泛使用的帕金森病动物模型之一,可以部分反映帕金森病的发病过程和病理特征.目的:利用MPTP诱导建立小鼠亚急性和慢性帕金森病模型,观察两种动物模型在行为学、组织病理学及相关蛋白水平变化上的异同及其与疾病临床症状的差异性.方法:C57BL/6J雄性小鼠40只随机分为4组:亚急性模型组小鼠腹腔注射MPTP,25 mg/kg,1次/d,连续注射7d诱导亚急性模型;对照1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慢性模型组小鼠皮下注射MPTP(25 mg/kg)并腹腔注射丙磺舒(Probenecid,250 mg/kg),每间隔3.5d注射1次,共10次诱导慢性模型;对照2组腹腔注射Probenecid溶剂.通过疲劳转棒实验与爬杆实验测试小鼠行为变化;利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脑黑质区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细胞分布;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脑组织中酪氨酸羟化酶蛋白表达水平.研究所涉及的动物实验获得广东省实验动物监测所AAALAC认证机构动物实验动物使用与管理委员会(IACUC)批准[lACUC2020137].结果 与结论:①在亚急性小鼠模型中,疲劳转棒实验结果显示小鼠在加速转动的转棒上停留时间较对照1组显著降低(P<0.05);在爬杆实验中,小鼠从杆顶部运动到底部的时间较对照1组显著增加(P<0.05),但黑质区的酪氨酸羟化酶的阳性细胞数及酪氨酸羟化酶蛋白表达与对照1组相比无显著差异;②在慢性模型小鼠中,疲劳转棒的停留及爬杆实验总时间与对照2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但黑质区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细胞数量及酪氨酸羟化酶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2组(P<0.05);③结果说明,MPTP诱导的亚急性和慢性帕金森小鼠模型由于造模方式的差异,分别在运动损伤和病理改变中表现出与人帕金森病部分相似的表型,提示在利用上述两种模型开展相关研究中,需根据实验目的选择适当的动物模型开展。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22, 26(8)
- 成年树鼩睾丸维生素D代谢酶CYP24A1表达与生育力相关研究
目的 研究成年树鼩睾丸中维生素D代谢酶和维生素D受体的转录水平,检测CYP24A1的蛋白表达,探索雄性实验树鼩生殖障碍的原因.方法 选择2~3岁雄性树鼩,根据个体繁殖档案分为具有成功生育史的正常组,和无生育史的生殖障碍组,每组各5只.手术摘取一侧睾丸,通过病理学观察其组织病理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睾丸组织中维生素D受体、维生素D代谢酶mRNA水平的变化,以蛋白印迹法检测CYP24A1的蛋白表达,同时用免疫荧光观察精子CYP24A1表达情况.结果 正常组与生殖障碍组相比曲细精管排列更紧密,生精细胞更多.与正常组相比,生殖障碍组树鼩睾丸组织VDR、CYP2R1、CYP27A1 mRNA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而CYP24A1在mRNA表达水平和蛋白水平都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同时免疫荧光结果显示正常组睾丸来源的精子在其头部、颈部和中段的CYP24A1蛋白高表达,而生殖障碍组表现为低表达或不表达.结论 CYP24A1与雄性树鼩成功生育有直接联系,提示CYP24A1可以作为判断雄性树鼩生育力的重要指标.
doi:10.3969/j.issn.1671-7856.2021.05.010
- 雪豹源水貂肠炎病毒分子鉴定及NS1基因进化分析
本研究对青海省西宁市野生动物园雪豹发生的疑似水貂肠炎病毒(MEV)腹泻粪便样本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共成功鉴定到两株MEV(QH1/2),并对MEV的NS1基因进行了克隆测序分析,两株病毒株间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9.65%和99.55%;MEV-QH1/2病毒株与其他株间NS1氨基酸比对有19个氨基酸位点存在变异,但不存在特异性变异位点,两株病毒株间仅有3个变异位点,分别位于350、574和595位.进化树显示:MEV-QH1和MEV-QH2聚在一个大的分支上,但并未聚在一个微小分支上,这表明两株病毒株间存在一定的遗传变异.本研究对我国青藏高原雪豹源MEV进行了分子鉴定与遗传变异分析,丰富了 MEV的遗传学研究资料.
doi:10.13901/j.cnki.qhwxxbzk.2021.03.004
(二)模型研制
- 高温高湿重度中暑猪模型
背景:重度中暑小型动物模型由于体积小,限制了血液净化等临床干预手段实施,而大型动物模型国内外多采用狒狒等灵长类动物,成本高.研究采用的巴马小型猪,其遗传稳定性较好,与人的体温调节、心血管反应相近,容易获取,成本低廉.目的:建立高温高湿环境中猪重度中暑模型,为实施血液净化等干预治疗提供实验平台.方法:雄性实验小型猪12头,随机分2组,分组实验条件为:A组温度35-37℃(做对照);B组温度44-47℃(建立高温高湿环境中猪重度中暑模型),两组湿度均为(65±5)%;实验观察时间为4h.详细记录小型猪的自主状态、结膜及提肛反射变化;采用多通道生理记录仪连续监测生命体征;造模前后检测实验动物全血细胞计数、肝肾功能、肌酸激酶等变化;实验终止后,取实验动物的重要脏器组织行病理检查.实验方案经解放军第八十三集团军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 与结论:①热暴露前(T-1 h)、热暴露(造模)结束实验前后B组猪自主行为和生命体征出现明显变化,B组小型猪实验后全血白细胞、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血钾、肌酐及尿素氮、转氨酶及肌酸激酶水平均出现明显异常(均P< 0.05或P<0.01),6头小型猪尿常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病理形态学观察显示多个脏器损伤;A组猪自主行为无显著异常,生命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有轻微改变;②结果表明,实验动物猪在温度44-47℃、湿度(65±5)%的恒温恒湿环境中4h,自主行为、生命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均出现显著异常,达到重度中暑标准;实验动物猪重度中暑模型可重复性好,能满足临床重度中暑血液净化等研究需求。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22, 26(17)
- 改良光化学栓塞法诱导缺血性脑卒中大鼠模型
背景:大鼠光化学栓塞模型可以良好地模拟缺血性卒中,具有损伤脑区特异性、高重复性及低死亡率等优势,但光源的选择及玫瑰红注射浓度等多个条件都会影响造模的结果,需要后期进行细致的评估来确定造模的成功.目的:建立稳定、不易自发恢复的大鼠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并探究卒中区域的病理变化及大鼠行为学变化.方法:雄性Wistar大鼠52只随机被分为假手术组6只、光化学栓塞组46只.光化学栓塞组取18只分别于大鼠股静脉注射20,40及80 mg/kg玫瑰红制作光化学栓塞模型,筛选出造模最佳的玫瑰红浓度;再对剩余28只大鼠进行光化学栓塞造模手术;假手术组大鼠不进行激光器定点照射及不注射玫瑰红染料.术后1d利用TTC染色揭示在不同玫瑰红浓度注射下梗死范围的变化;对大鼠光化学栓塞后1,3,7,14 d运用NeuN染色观察梗死区域内神经元的死亡情况;Iba-1,GFAP,GLUT-1染色观察光化学栓塞后卒中区域炎症反应、胶质瘢痕及血管的变化;应用圆柱体实验及网格错误实验评价大鼠光化学栓塞后行为学的变化.结果 与结论:①80 mg/kg的玫瑰红浓度引起的卒中腔体积最大,光化学栓塞模型重复性高,动物死亡率低,7d可以形成较稳定的卒中腔;②光化学栓塞后在7d可以形成相对稳定的胶质瘢痕带,但炎症反应在1-14 d逐渐加重;③光化学栓塞减少卒中腔附近的血管面积,并在14 d趋于稳定;④光化学栓塞后大鼠出现长期的感觉及运动功能下降;⑤结果表明大鼠光化学栓塞模型稳定良好,不易自发恢复,适合缺血性脑卒中病理变化的研究.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22, 26(2)
- 慢性根尖周炎模型大鼠模型
根尖周炎是一种由感染牙髓内的细菌引起的根尖周组织的炎性疾病.溴结构域蛋白4在表观遗传的传递中起核心作用,研究表明溴结构域蛋白4在炎症及骨破坏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其在慢性根尖周炎中的作用尚未见报道.目的:通过建立根尖周炎大鼠模型,探究溴结构域蛋白4在根尖周炎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取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0周组、1周组、2周组、3周组以及4周组,每组各6只.于左侧下颌第一磨牙行开髓术,暴露牙髓,分别于术后0,1,2,3,4周麻醉处死.多聚甲醛固定后取下颌骨,拍摄Micro-CT鉴定根尖周炎动物模型是否构建成功.脱钙1个月后制作冰冻切片,免疫组化法检测溴结构域蛋白4在慢性根尖周炎发展中的作用.结果 与结论:①Micro-CT结果显示,大鼠根尖周炎动物模型在术后一两周出现牙周膜增宽及根尖阴影,根尖阴影面积随时间推移而增加;3周组和4周组阴影面积增加明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1周组、2周组、3周组以及4周组根尖阴影面积均高于0周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周组及4周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免疫组化结果显示,1周组、2周组、3周组以及4周组的溴结构域蛋白4表达水平均高于0周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溴结构域蛋白4在2周组表达最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溴结构域蛋白4在1周组和4周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③提示溴结构域蛋白4在根尖周炎发生发展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溴结构域蛋白4参与了慢性根尖炎的发展。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22, 26(14)
- 复合因素内热消渴小鼠模型
背景: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范畴,根据该病的发展进程及临床表现往往有不同的证候表现,多数情况下早期表现以热盛为主称之为热盛型消渴,中晚期以气阴两虚证候为主称之为气阴两虚型消渴.目的:采用复合方法,制备体现中医症候特点的内热消渴小鼠模型,为研究消渴病的演变规律及相关药物研究奠定基础.方法:30只ICR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短时程模型组和长时程模型组,短时程模型组连续5d腹腔注射40 mg/kg链脲佐菌素,然后继续灌服20 g/kg温热药14 d建立内热消渴动物模型;长时程模型组是在短时程模型的基础上继续灌服同剂量温热药21d.测定各组小鼠造模后体质量、空腹血糖、饮水量、摄食量、尿量、血清胰岛素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胰岛素敏感指数;测定肝、肾组织中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Ⅲ、Ⅴ的活性;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测小鼠胰腺病理变化.实验经河南省中医药大学动物伦理委员会批准,动物伦理批件号:DWLL202003270.结果 与结论:①与空白组相比,短时程模型组和长时程模型组的小鼠均表现出多饮多食多尿、体质量降低、肛温升高等消渴病的典型症状(P<0.05),空腹胰岛素及胰岛素抵抗指数水平显著升高,胰岛素敏感指数水平显著降低(P<0.05),肝肾组织中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Ⅲ和Ⅴ的活性升高(P<0.05);胰腺病理观察发现短时程模型组和长时程模型组小鼠的胰腺组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②与短时程模型组相比,长时程模型组多饮多食多尿、体质量增长缓慢、肛温随着病情发展有明显降低(P<0.05);空腹胰岛素及胰岛素抵抗指数明显升高,胰岛素敏感指数明显降低(P<0.05);肝肾组织中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Ⅲ和Ⅴ的活性显著降低(P<0.05);病理观察随着病情的发展胰岛功能进一步损伤和破坏;③结果表明,"链脲佐菌素+温热药"复合因素造模,可完善内热消渴的病证结合模型,且模型存在着证候演变规律:短时程模型表现出热盛型消渴,长时程模型表现出气阴两虚型消渴。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22, 26(8)
- 诱导巨噬细胞向M2极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小鼠模型
背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主要标志之一就是新生血管的持续生成,而TNFSF15作为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可显著抑制血管生成.目的:探究TNFSF15通过诱导巨噬细胞向M2极化降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小鼠氧化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40只雄性CD-1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TNFSF15组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他各组小鼠采用链脲佐菌素及眼底血管造影进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建模.建模成功后,TNFSF15组小鼠腹腔内注射250 mg/L的TNFSF1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小鼠腹腔内注射250 mg/L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正常组和模型组同期灌胃同体积生理盐水.实验完成后,取小鼠视网膜组织,提取巨噬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分为2组,加入TNFSF15的为观察组及加入PBS的为对照组.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测小鼠网膜病理形态;ELISA法检测血清中TNFSF1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小鼠视网膜组织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Ym1、CD206、CD163的蛋白表达,并观察体外巨噬细胞M2极化结果.实验方案经天津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为TJYKDX2021025).结果 与结论:①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糖及24 h尿量、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丙二醛水平、视网膜巨噬细胞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上述指标TNFSF15组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较TNFSF15组明显升高(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体质量、血清中TNFSF15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Ym1、CD206及CD163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上述指标TNFSF15组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0.0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较TNFSF15组明显降低(P<0.05);②正常组小鼠视网膜结构正常且排列整齐;模型组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出现明显病变;TNFSF15组与前两组相比,其新生血管明显减少,视网膜结构趋近正常;③细胞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Ym1、CD206及CD163的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5);④结论:TNFSF15可能是通过诱导巨噬细胞向M2极化,来降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小鼠的氧化损伤,改善视网膜病变程度。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22, 26(17)
- 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大鼠
背景:推拿振法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疗效明确,但其作用机制的相关研究较少.目的:探讨推拿振法对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8只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8只)和模型组(20只).模型组大鼠给予坐骨神经钳夹损伤建立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再随机取4只进行模型鉴定后,将剩余大鼠随机分为假干预组(8只)与推拿振法组(8只);假手术组仅开皮后缝合.分别于造模7d后进行干预,推拿振法组用振动仪笔尖接触右下肢皮肤进行治疗,频率为8 Hz,1次/d,2 min/次,连续4周;假干预组振动仪仅接触皮肤,不给予推拿振法治疗;假手术组不做治疗.于干预后7,14,28 d行斜板试验及坐骨神经功能指数行为学指标检测,治疗28 d后取材行肌卫星细胞、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MyoD生化指标检测.实验方案经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动物实验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 与结论:①治疗7,14,28 d,假干预组和推拿振法组斜扳试验角度显著小于假手术组(均P<0.05);假干预组与推拿振法组的斜板试验角度整体呈上升趋势,但两组之间差异不明显(P>0.05);②治疗14,28 d推拿振法组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明显优于假干预组;③治疗28 d后推拿振法组肌卫星细胞、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Myod的吸光度值均显著高于假干预组,假干预组高于假手术组(均P<0.05);④结果提示:推拿振法能促进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加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MyoD的表达及肌卫星细胞的增殖与分化,缓解骨骼肌肌萎缩状态,加速坐骨神经损伤后再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22, 26(8)
- 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骨髓髓源性生长因子缺失模型
背景:目前关于髓源性生长因子(myeloid-derived growth factor,MYDGF)与动脉粥样硬化及代谢性疾病的研究较少,因此建立一种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ApoE)敲除骨髓MYDGF缺失的小鼠模型对于研究MYDGF与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关系尤为重要.目的:建立ApoE敲除骨髓MYDGF特异性缺失小鼠模型并进行鉴定.方法:ApoE敲除小鼠和骨髓特异性MYDGF敲除小鼠,均购于上海南方模式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选取5只ApoE敲除小鼠与10只骨髓特异性MYDGF敲除小鼠进行交配,得到基因型为MYDGFflox/+ApoEflox/+ F1子代小鼠30只,MYDGFflox/+ApoEflox/+互相进行交配,一共得到基因型为MYDGFflox/floxApoEflox/flox/flox双敲除小鼠30只和ApoEflox/flox小鼠子代小鼠34只.采用PCR法进行MYDGFflox及ApoEflox基因型鉴定,记录MYDGFflox/floxApoEflox/flox双敲除小鼠与ApoEflox/flox小鼠2月龄的体长及体质量,采用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荧光检测2组小鼠骨髓组织MYDGF蛋白相对表达量,油红O染色检测2组小鼠胸主动脉斑块面积.实验方案经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动物实验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 与结论:①得到基因型为ApoEflox/flox小鼠共34只、MYDGFflox/floxApo Eflox/flox小鼠共30只,2组小鼠体长、体质量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均P> 0.05);⑦MYDGFflox/floxApoEfflox/flox小鼠骨髓组织MYDGF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ApoEflox/flox小鼠(P<0.05);③MYDG Fflox/floxApoEflox/flox小鼠胸主动脉的斑块面积百分比显著大于ApoEflox/flox小鼠(P<0.05);④结果证实成功敲除了ApoE小鼠的MYDGF基因,说明成功构建ApoE敲除骨髓特异性MYDGF缺失小鼠模型,并经基因型及蛋白组织水平鉴定;MYDGF基因缺乏可以加重ApoE基因敲除小鼠的动脉粥样硬化。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22, 26(14)
- 细菌性角膜炎树鼩模型
目的:建立树鼩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角膜炎感染模型,并观察IL-17在模型中的表达,初步探讨IL-17在树鼩细菌性角膜炎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接触镜辅助的角膜划痕法建立树鼩细菌性角膜炎模型.在进行接种后第1、4、7、14d使用前段照相、活体共聚焦显微镜对模型感染症状进行评估,制作病理切片观察角膜组织病理学改变.在相应时间点进行取材,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树鼩角膜组织中IL-17 mRNA的表达,ELISA检测IL-17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树鼩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角膜炎模型造模成功率为96%、100%,树鼩细菌性角膜炎临床表现、炎症细胞浸润情况和组织病理改变规律相吻合.IL-17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情况在树鼩角膜中与角膜炎症的严重情况一致.结论:采用接触镜辅助的角膜划痕法可成功建立更接近人细菌性角膜炎自然感染病程的树鼩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角膜炎动物模型.IL-17参与树鼩细菌性角膜炎发生发展的过程。
doi:10.3980/j.issn.1672-5123.2022.1.04
- 动力失衡模型兔模型
背景:颈肌在维持椎体力学平衡以及颈椎病致病的每一阶段、每一环节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是临床多种颈部症状的主导病因,颈椎力学失平衡及颈椎间盘的退变可看作是以颈肌为主的软组织病变的结果.目的:观察颈前肌短缩痉挛所致颈椎动力失衡模型兔颈椎间盘终板软骨细胞的病理变化,以及异常应力下椎间盘各结构细胞的凋亡规律.方法:健康成年新西兰白兔28只,随机分成模型组(n=14)、假手术组(n=14).模型组于甲状软骨外下方约1 cm处将双侧胸锁乳突肌用医用硅胶硬管垫起致其短缩,建立颈椎动力失衡模型;假手术组仅暴露双侧胸锁乳突肌分离其中部后,直接逐层缝合.于造模后2个月同一时间取材.颈椎间盘及终板软骨组织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下观察颈椎间盘终板软骨细胞的迁移变化情况,运用TUNEL法检测颈间盘终板软骨、纤维环中细胞的凋亡情况.实验方案经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动物实验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 与结论:①模型组颈椎间盘发生明显的病理学变化,而假手术组未见明显改变;模型组颈椎间盘终板关节软骨区与纤维环区界限明显,未发现明显细胞迁移现象,但椎间盘终板生长软骨区细胞已明显向关节软骨区迁移;模型组椎间盘关节软骨区、生长软骨区出现细胞过度凋亡,其凋亡指数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1),纤维环区细胞亦出现一定程度的凋亡,其凋亡指数较假手术组有明显增加(P<0.05);②结果表明,颈前肌短缩痉挛所致动力失衡(颈椎肌性痉挛所致的异常应力),短期内未发现终板软骨与纤维环之间的细胞迁移,但早期即可出现生长软骨层细胞明显向关节软骨层迁移,且椎间盘的终板软骨、纤维环区发生显著的细胞凋亡现象,可为研究椎间盘早期退变的病因机制提供实验证据。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22, 26(11)
- 病毒性皮肤疣小鼠模型
目的 疣是因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导致的皮肤科疾病之一,常表现为寻常疣、尖锐湿疣等症状,治疗后易复发,目前尚无有效的小鼠模型.为研究皮肤疣的防治策略及产品,本研究拟建立病毒性皮肤疣小鼠模型.方法 免疫缺陷小鼠麻醉后,利用刀片轻轻刮擦小鼠尾部皮肤制造轻微创口,接种1.5×108 copies小鼠乳头瘤病毒,定期观察尾部皮肤变化,使用不同方法检测病毒DNA、病毒载量及病理分析.结果 MmuPV1感染小鼠尾部皮肤16周后,肉眼可见乳头瘤状增生,伴有过度角化以及表面粗糙;HE染色分析为皮肤表面鳞状上皮增生,棘层和颗粒层有空泡变性,可原位检测MmuPV1 E4 RNA转录本.增生部位也可检测到MmuPV1 DNA以及病毒载量.结论 本研究利用小鼠乳头瘤病毒MmuPV1感染免疫缺陷小鼠尾部皮肤,成功建立病毒性皮肤疣小鼠模型,支撑皮肤型HPV感染、致病机制等研究。
doi:10.3969/j.issn.1005-4847.2021.02.010
- Cyp4v3基因敲除小鼠模型
目的:构建Cyp4v3-/-小鼠模型以模拟人类结晶样视网膜变性(Bietti crystalline dystrophy,BCD)患者的临床症状,为进一步探索BCD的致病机制和基因治疗方案奠定基础.方法:利用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 (CRISPR) /Cas9技术,设计sgRNA,注射入C57BL/6J小鼠受精卵中构建携带定点突变的小鼠模型.提取小鼠DNA确定其基因型,分别在其3、6、12月龄时以野生型(wild type,WT)的C57BI/6J小鼠为对照组,进行眼底彩照检查观察其眼底结晶沉积情况;用视网膜电生理(electroretinogram,ERG)检查视网膜功能;用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视网膜组织结构;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铺片鬼笔环肽染色观察RPE形态结构.结果:Cyp4v3-/-小鼠随着年龄增长,可模拟BCD患者的一些临床症状.在疾病早期未发现眼底有结晶样沉积,ERG检测其视网膜功能未发现明显下降,神经视网膜及RPE的形态结构及数量均未发生明显变化.随着Cyp4v3-/-小鼠年龄增长,眼底彩照在6月龄时发现有结晶样沉积,12月龄时沉积消失但色素沉积,RPE萎缩;ERG检查在6月龄时发现有暗适应波幅下降,12月龄时暗适应和明适应波幅均有明显下降;免疫荧光染色显示Cyp4v3-/-小鼠神经视网膜层形态结构受疾病影响不严重;RPE铺片鬼笔环肽染色显示,12月龄时Cyp4v3--小鼠RPE细胞六边形形态改变,排列松散,与WT小鼠相比同等大小视野范围内RPE细胞数量明显减少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1).结论:Cyp4v3-/-小鼠疾病表型与年龄相关,与人类BCD患者临床症状有相似之处,为进一步研究BCD发病机制和基因治疗策略提供了好的模型;本研究发现BCD病理改变首先发生在RPE,但是具体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
doi:10.19723/j.issn.1671-167X.2021.06.016
- 川崎病小鼠模型
川崎病(KD)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发达国家或地区儿童后天获得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但其具体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构建KD动物模型可为KD病因识别、发病机制和指导治疗等方面提供实验依据.目前主要通过注射干酪乳杆菌细胞壁成分、白色念珠菌提取物、白色念珠菌水溶物等诱导剂来构建KD小鼠模型,克柔念珠菌细胞壁甘露糖蛋白部分、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1配体、卡介苗、牛血清白蛋白等诱导剂也可模拟KD的部分临床特征.现就近年来关于构建KD小鼠模型的国内外研究新进展作一综述.
doi:10.12056/j.issn.1006-2785.2021.43.18.2021-1743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来源的异种基因移植小鼠模型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是一种恶性克隆性血液疾病,其发病机制至今仍不明确.基因工程小鼠在研究MDS发病机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对发病机制的不断探究,基因工程小鼠也显示出一定的不足.为了更好地研究MDS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发病机制,十分有必要建立MDS患者异种移植(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patient-derived xenografts,MDS-PDX)模型.由于MDS疾病的特殊性,建立MDS-PDX非常困难.本文对近期在MDS-PDX模型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进行了综述。
癌症,2021, 40(1)
- 空肠弯曲杆菌感染小鼠模型
空肠弯曲杆菌主要导致食源性胃肠疾病,对人类健康有重要影响,然而相关小鼠感染模型的建立是该致病菌研究的难点.本文综述了影响空肠弯曲杆菌感染模型建立的关键因素,包括菌株的毒力因子、小鼠的品系、免疫功能、肠道菌群、饮食组成、宿主适应等因素,以期为成功建立合适的小鼠感染模型提供参考。
doi:10.3969/j.issn.1005-4847.2021.01.018
- 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模型
目的:建立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模型并观察葛根芩连汤疗效.方法:采用"高糖高脂+高温高湿+白酒+冰水"复合因素法建立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模型并灌胃葛根芩连汤治疗,观察小鼠症状及肠道切片进行P物质(SP)含量和血生化检测.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动物出现了泻下急迫、黄褐色稀便、肛门污秽、肛温升高、体质量增长缓慢、懒动等症状,肠道发生炎性病变,SP含量显著升高(t=-2.790,P=0.01),甘油三酯(TG)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降低,且TG降低显著(t=-2.488,P=0.038),总胆固醇(TC)和空腹血糖水平(GLU)升高.使用葛根芩连汤治疗后,治疗组小鼠恢复正常状态,SP、TG和GLU含量明显回归.结论:采用复合因素法成功建立了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模型,葛根芩连汤对其疗效显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1, 27(9)
- 活动性结核病铁过载小鼠模型
目的 建立一种外源性铁过载结核病小鼠模型.方法 采用完全随机法将20只C57BL/6N小鼠分为阴性对照、低剂量、中剂量和高剂量组,每组5只,分别经腹腔注射右旋糖酐铁溶液(0、3.75、7.50、15.00 mg/次,3次/周,共4周).建模结束后对铁过载小鼠的器官组织形态及体质量进行评估,ELISA法检测血清铁、铁蛋白、转铁蛋白及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含量.心脏、肝脏、脾脏、肺、肾脏和小肠等器官进行组织铁含量和铁沉积病理分析.经尾静脉注射结核分枝杆菌(Mtb)标准株H37Rv感染中等剂量铁过载小鼠建立活动性结核病铁过载小鼠模型,采用HE染色和Mtb培养分析肺、脾脏和肝脏等组织结核性病变和荷菌量.结果 铁过载小鼠肝脏颜色加深,呈暗褐色,其他脏器组织无明显颜色和形态改变.阴性对照组,低、中、高剂量组小鼠的体质量增长百分比分别为25.47%、25.22%、24.74%、21.36%,其中,高剂量组的体质量增长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F = 17.235,P =0.027)和低(F = 15.206,P =0.031)、中剂量组(F =11.061,P = 0.036).肝脏组织铁含量最高,其他依次为脾脏、肾脏和小肠,低剂量组小鼠心脏和肺组织铁含量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19.023,P= 0.715;F = 23.193,P = 0.902).铁过载小鼠外周血血清铁和铁蛋白水平随铁剂注射量增加而升高,转铁蛋白和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无明显变化.各脏器组织HE染色与普鲁士蓝染色结果发现,铁过载动物各脏器均出现不同程度铁沉积,且高剂量铁剂引发小鼠肝肾损伤.铁过载Mtb感染组小鼠的肺(F = 23.227,P =0.017)、脾脏(F = 19.023,P=0.021)和肝脏(F = 17.392,P=0.009)细菌培养报阳时间明显低于Mtb感染对照组,肺(F = 21.012,P= 0.007)、脾脏(F = 20.173,P =0.002)和肝脏(F = 19.091,P = 0.005)荷菌量明显高于 Mtb 感染对照组.结论 腹腔注射中等剂量(7.50 mg/次,3次/周,共4周)右旋糖酐铁溶液成功构建与临床铁过载疾病患者症状类似的外源性铁过载小鼠模型,通过尾静脉注射Mtb可构建活动性结核病铁过载小鼠模型。
doi:10.3881/j.issn.1000-503X.13336
- 皮肤光老化小鼠模型
目的 建立中波紫外线诱导小鼠皮肤光老化动物模型,为皮肤光老化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30只雄性KM小鼠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对照组接受正常光照,模型组使用D-半乳糖皮下注射联合中波紫外线每日照射40 min,每次辐射量为120 mJ/cm2,持续40 d.通过小鼠背部脱毛皮肤表面肉眼观察,皮肤组织HE染色和Masson染色病理学观察,皮肤组织匀浆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羟脯氨酸(hydroxyproline,HYP)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测定,以及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小鼠背部脱毛皮肤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MMP-1)、c-fos和c-jun的表达水平,进行建模效果评估.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的皮肤颜色加深、松弛、干燥、粗糙,且褶皱加深;组织病理染色观察发现,模型组的表皮增厚,真皮层纤维减少、断裂、排列杂乱.模型组的皮肤中GSH-PX和SOD活性降低,HYP含量降低,MDA含量增加,而且MMP-1、c-fos和c-jun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皮下注射D-半乳糖联合中波紫外线照射后,小鼠产生的皮肤损伤与光老化的皮肤损伤一致;该模型可作为一种有效的皮肤光老化小鼠模型。
doi:10.12300/j.issn.1674-5817.2020.191
- 造血细胞移植白血病小鼠模型
目的:采用混合谱系白血病(MLL)-AF9转基因小鼠造血细胞移植的方法建立白血病小鼠模型,为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机制研究和治疗药物筛选提供基础.方法:繁育和鉴定MLL-AF9转基因小鼠,当小鼠自然发病后,经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检测、流式细胞术和形态学方法鉴定.待外周血白细胞数>100×109/L后,收集骨髓细胞和脾细胞冻存.将细胞复苏后经尾静脉注射入4.5 Gy照射的野生C57BL/6J小鼠体内,观察小鼠的成模情况,最后采用阳性药物在该模型上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本实验繁育的MLL-AF9转基因小鼠的自然发病时间为22-28周,发病后的转基因小鼠脾脏增大,骨髓呈髓系白血病细胞的幼稚形态,骨髓和脾细胞均高表达CD11b和Gr-1髓系标志.最低0.5×10+骨髓细胞和2.5×106脾细胞移植就能使受体小鼠全部造模成功,小鼠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0和36 d.在脾细胞移植的小鼠发病模型上进行实验治疗,发现传统化疗药物阿糖胞苷能延缓发病,并延长模型小鼠的生存时间.结论:成功建立基于MLL-AF9转基因小鼠造血细胞移植的小鼠白血病发病模型,有望用于MLL相关白血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和疗效评价。
doi:10.19746/j.cnki.issn1009-2137.2021.05.001
-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小鼠模型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发病率逐年升高,且尚无获批药物用于NAFLD的治疗,研究NAFLD的发病机制及研发有效的治疗药物迫在眉睫.小鼠具有繁殖迅速,饲养廉价,易于造模等特点,是NAFLD药物药效评价过程中最常用的动物模型.此外,NAFLD小鼠模型与NAFLD的研究密切相关,可模拟不同致病因素以及NAFLD每个阶段的病情发展,为阐明发病机制,找到潜在的治疗靶点提供不可或缺的指导,也是评估NAFLD治疗药物的关键.鉴于NAFLD治疗药物有更高安全性要求以及庞大和复杂的患病群体,构建能够更好地模拟人类NAFLD病理的小鼠模型仍然是该领域的研究前沿和热点问题.目前,尚缺乏对NAFLD小鼠模型较为全面系统的综述.围绕多种致病机制的NAFLD小鼠模型,即营养失调性模型、药物中毒性模型、基因缺陷模型、复合小鼠模型等不同病因的模型,对近年来已报道的NAFLD小鼠模型研究进展进行全面地总结综述,以期帮助研究者了解和选择最适合研究目标的NAFLD小鼠模型。
doi:10.19728/j.issn1672-6634.2021.01.014
- 泛T淋巴细胞结合照射诱导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模型
目的:建立适用于研究T淋巴细胞功能的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acquired aplastic anemia,AA)动物模型以及应用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的动物模型.方法:对X射线联合淋巴细胞注射诱导的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模型进行优化.AA组:富集C57BL/6J小鼠的脾脏泛T细胞,按细胞数5×106/只经尾静脉注射至分别经3、4和5GyX射线照射的CB6F1小鼠体内;单纯照射组(total body irradiation,TBI):经尾静脉注射与AA组相同体积的PBS至分别经3、4和5 GyX射线照射的CB6F1小鼠体内;对照组:经尾静脉注射与AA组相同体积的PBS至CB6F1小鼠体内;检测外周血血常规,计数骨髓有核细胞数,骨髓病理切片检测骨髓造血,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T细胞分布比例、骨髓细胞凋亡和脾脏T细胞的分化程度.结果:相较于4、5 Gy照射的AA组,3 Gy照射的AA组生存期明显延长;经3、4、5 GyX射线照射联合泛T淋巴细胞注射均可成功诱导受体鼠外周血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数严重减少,骨髓有核细胞严重减少,骨髓造血衰竭,骨髓中T淋巴细胞占比明显增加,CD4+T和CD8+T细胞均增加但以CD8+T细胞为主,并促进T细胞从初始T细胞向效应记忆T细胞分化.结论:3、4和5GyX射线的照射联合5×106泛T细胞注射均可通过引起T淋巴细胞功能亢进,成功构建AA动物模型;较4、5Gy照射剂量,3 Gy照射组生存期明显延长,外周血血象与AA临床患者表现更接近。
doi:10.19746/j.cnki.issn1009-2137.2021.02.040
-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小鼠模型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以肝内胆管进行性破坏并以慢性胆汁淤积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其发病机制可能与环境、遗传与免疫途径相互作用有关.PBC发病率逐年升高、临床治疗方法单一、需要终身治疗且部分患者应答不佳,因此建立一种合适的动物模型对了解PBC病因、发病机制及药物筛选、预后尤为重要.目前常见的PBC小鼠模型主要分为化学、生物诱导和基因修饰三大类,它们对疾病的模拟程度不同,因此在应用方面也有较大差异.未来应对不同小鼠模型的特征进行深入探索,以为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doi:10.3969/j.issn.1006-2084.2021.1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