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人类疾病动物模型资源动态 (2021年第1期)

2021年11月08日
分享到:

人类疾病动物模型资源动态

(2021年第1期)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

信息中心

 

2021.10.20



 

 

 

一、动物模型相关文献荟萃分析

1. Pubmed收录的动物模型文献

2. 万方数据库收录的动物模型文献

二、PubMed收录的动物模型文献

(一)研究进展

1. 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的研究方法

2. COVID-19动物模型与疫苗:现状与展望

3. 自闭症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二)模型建立

1. 斑马鱼胚胎作为研究纳米颗粒的动物模型

2. 颗粒相关性慢性炎症性骨丢失小鼠模型

3. 急性冷水浸泡束缚应激诱发小鼠肠道损伤模型

4. 心包注射红藻氨酸诱发斑马鱼幼体慢性癫痫状态模型

5. 小鼠腹腔肌壁瘢痕组织形成的新模型

6. 持续性炎性疼痛Wistar大鼠模型

7. SARS-CoV-2感染犬、猫、仓鼠和雪貂实验

8. 喹啉酸诱发癫痫戊二酸血症I型小鼠模型

9. 克鲁兹锥虫感染的恰加斯病(ChD)小鼠模型

10. 沙鼠对昼夜节律紊乱反应的性别差异

11. Göttingen小型猪对静脉给药后人体药代动力学的预测

12. 脂多糖介导的急性肺损伤大鼠模型实验研究

13. 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PDX小鼠模型

14. 注射DIPG细胞(PDGFB)建立同基因胶质瘤小鼠模型

15. 颅脊髓照射(CSI)绵羊的晚期脊柱骨骼效应

16. 高脂饮食诱导的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疗效和给药途径的比较

17. 乳腺骨肉瘤患者原位异种移植(PDOX)小鼠模型

18. 血栓形成斑马鱼模型

19. 巨细胞病毒性角膜葡萄膜炎大鼠模型的建立

20.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移植静脉失败的微血管模型

21. 3×Tg 阿尔茨海默病(AD)小鼠模型

22. 褪黑素对斑马鱼癫痫样共病模型的改善作用

23. 细胞因子诱导的精神分裂症大鼠模型

24. 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模型

三、万方收录的动物模型文献

(一)研究进展

1. 血栓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

2. 瘢痕疙瘩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3. HBV感染的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4. 骨缺损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5. 内脏痛动物模型的制备和特点

6. 抑郁症动物模型概述

7. 癌因性疲劳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8. 皮瓣实验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9. 右心衰竭的小型啮齿类动物模型

10. 肺动脉高压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11. 心律失常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12. 肌肉减少症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13. 肌少症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14. 阴虚证动物模型诊断指标及分析

15. 动物模型在肩袖损伤研究中的应用

16. 急性高原病的动物模型研究现状

17. 细小动脉硬化性脑小血管病动物模型

18. 阿尔茨海默病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19. Ⅱ型心肾综合征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20. 急性肝衰竭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21. 鼻息肉动物模型及造模机制研究现状

22. 白癜风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23. 骨关节炎动物模型的选择

24. 高眼压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25. 食管鳞癌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26.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二)模型建立

1. 卵巢早衰动物模型的建立

2. 心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的构建与评价

3. 结肠切除吻合术大鼠动物模型的建立

4. 少精子症动物模型的构建

5. 脊髓半侧液压损伤大鼠动物模型的建立

6. 改良方法建立的大鼠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动物模型

7. 钛颗粒诱导骨溶解的不同动物模型形态学研究

8. 肿瘤相关抑郁动物模型的建立

9. 累及主动脉弓部夹层动物模型构建方法的对比研究

10. 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动物模型的不同制备方法比较

11. 可恢复性肝外门静脉高压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实验研究

12. 替莫唑胺诱导的小鼠胶质瘤耐药动物模型的建立

13. 冠心病寒凝血瘀证动物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14. 基于动物模型的大豆球蛋白诱导肠黏膜过敏反应机理研究

15. 兔背部皮下注射法建立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

16. 小鼠及猕猴Graves病动物模型的比较研究

17. 失眠血虚证小鼠动物模型的模拟和证候评价

18.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相关皮疹动物模型的构建

 

 

人类疾病动物模型资源动态(2021年第1期)

 

一、动物模型相关文献荟萃分析
1. Pubmed收录的动物模型文献

以“animal model”为关键词,在Pubmed(https://pubmed.ncbi.nlm.nih.gov/)共检索到自1924年以来发表的869,740篇文献,2001-2021年期间发表的英文文献数量见图1。

图1 近二十年Pubmed发表的动物模型文献变化趋势

2. 万方数据库收录的动物模型文献

以“动物模型”为关键词,在万方数据(https://s.wanfangdata.com.cn)共检索到255948篇中文文献,其中仅学术论文:236258篇。学术论文包括期刊论文、学位论文和会议论文。使用万方数据库提供的文献检索结果分析工具,对“动物模型”相关中文文献的年份、关键词、作者、机构、学科、期刊、基金、资源类型等分析结果见图2-9。

就文献发表年份而言,自2001年快速增加。2008年发表18942篇,达到顶峰,占总数7.45%,为最高年份。2008年以后缓慢下降,估计跟国内科研水平提升,科研人员逐步在国际期刊发表英文文献;动物模型作为实验对象,不再作为关键词;动物福利的提倡等因素有关(图2)。

图2 万方数据库中“动物模型”相关中文文献的年份分布情况

就文献发表关键词分布情况而言,跟动物模型相关的关键词包括疾病模型、动物实验、小鼠、大鼠、发病机制、实验研究、实验药理等密切相关(图3)。

图3万方数据库中“动物模型”相关中文文献的关键词分布情况

就文献发表作者分布情况而言,发表动物模型相关文献最高的学者包括秦川、陈民利、苗明三、郑永唐、刘建勋、张连峰等(图4)。

 

图4 万方数据库中“动物模型”相关中文文献的作者分布情况

就文献发表单位分布情况而言,发表动物模型相关文献最多的单位包括河北医科大学、山东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第四军医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等(图5)。

图5 万方数据库中“动物模型”相关中文文献的单位分布情况

就文献发表学科分布情况而言,发表动物模型相关文献最多的学科包括医药卫生、农业科学、工业技术、生物科学、环境科学和安全科学等(图6)。

图6 万方数据库中“动物模型”相关中文文献的学科分布情况

就文献发表杂志分布情况而言,发表动物模型相关文献最多的杂志包括中国临床康复杂志、中华实验外科杂志、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中国比较医学杂志、中国实验动物学报、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等(图7)。

图7 万方数据库中“动物模型”相关中文文献的学科分布情况

就文献发表基因分布情况而言,发表动物模型相关文献最多的基金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资助项目等(图8)。

图8 万方数据库中“动物模型”相关中文文献的基金分布情况

就文献发表资源种类分布情况而言,发表动物模型相关文献最多的资源种类包括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和科技成果等(图9)。

图9 万方数据库中“动物模型”相关中文文献的资源种类分布情况

二、PubMed收录的动物模型文献
(一)研究进展
1. 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的研究方法

摘要: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通过引起血管狭窄和斑块破裂而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各种动物模型已被用于阐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药物开发和治疗验证研究。据我们所知,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研究的物种包括小鼠、大鼠、仓鼠、兔子、猪、犬、非人灵长类和鸟类,其中最常用的是小鼠和兔子。自20世纪晚期以来,载脂蛋白KO(载脂蛋白KO)被广泛应用于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po-KO)动物模型的研究。上述动物模型虽然可以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但在病变部位、病变成分、脂蛋白组成和生理结构等方面不能完全模拟人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因此,需要根据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此外,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还需要包括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大小和斑块组成的定量分析结果。实验动物不仅可以提供实验组织体内研究还需要细胞体外实验。本文首先对常见的动物模型及其实际应用进行了综述,然后重点介绍了小鼠和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并阐述了量化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方法。最后,详细阐述了内皮细胞、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培养方法,并对动脉粥样硬化研究中涉及的实验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动物模型;动脉粥样硬化;细胞培养;小鼠;兔子。

参考文献:Zhang Y, Fatima M, Hou S, Bai L, Zhao S, Liu E. Research methods for animal models of atherosclerosis (Review). Mol Med Rep. 2021;24(6):871. doi:10.3892/mmr.2021.12511

2.COVID-19动物模型与疫苗:现状与展望

摘要:2019年冠状病毒病(COVID-19)全球大流行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COVID-19疫情的加剧,针对病原菌SARS-CoV-2的疫苗和治疗药物的研制也越来越广泛。为了证明这些预防性疫苗和治疗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迫切需要能够真实再现COVID-19临床特征的动物模型。目前,已有包括小鼠、金黄地鼠、雪貂、非人灵长类和其他易感动物的动物模型参与了COVID-19的研究。另外,117种候选疫苗经过动物模型初步评价后进入临床试验,其中灭活疫苗、亚单位疫苗、病毒载体疫苗和信使核糖核酸疫苗是很有前途的候选疫苗。在这篇综述中,我们总结了用于COVID-19疫苗评估的动物模型和有效性在50%到95%以上的先进疫苗的前景。此外,我们还指出了COVID-19动物模型和疫苗开发的未来方向,旨在为SARS-CoV-2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加速SARS-CoV-2的突破。

关键词:COVID-19;SARS-CoV-2;动物模型应用;疫苗开发。

参考文献:Wang S, Li L, Yan F, Gao Y, Yang S, Xia X. COVID-19 Animal Models and Vaccines: Current Landscape and Future Prospects. Vaccines (Basel). 2021;9(10):1082. Published 2021 Sep 26. doi:10.3390/vaccines9101082

3.自闭症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摘要:在过去的70年里,人们对自闭症谱系障碍(ASD)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并表现为一种异质性神经精神综合征。自闭症的特点是社交困难、行为、兴趣或活动受限和重复。它通常被描述为遗传倾向和环境因素的结合。ASD的治疗方法有很多种,包括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情绪调节剂、兴奋剂和行为疗法。然而,没有一种治疗方法能够使ASD恢复。本文对自闭症动物模型进行了综述。我们总结了遗传和环境模型,然后丙戊酸处理作为ASD的一个有用的模型。以及治疗中使用的主要疗法和方法,将其与ASD中改变的神经化学途径联系起来,强调了动物毒液中发现的肽和生物激发化合物的药理潜力,作为未来可能的ASD治疗方法。

关键词:动物模型;自闭症谱系障碍;肽;药物治疗;丙戊酸。

参考文献:Lotufo Denucci B, Silva de Lima L, Ferreira Lima Mota I, et al. Current knowledge, challenges, new perspectives of the study, and treatments of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published online ahead of print, 2021 Oct 22]. Reprod Toxicol. 2021;106:82-93. doi:10.1016/j.reprotox.2021.10.010

(二)模型建立
1. 斑马鱼胚胎作为研究纳米颗粒的动物模型

摘要:不能完全理解复杂的事物体内系统管理纳米药物的行为阻碍了临床转化。为了弥合这一知识鸿沟,需要新的体内工具来快速、准确地评估几乎无限多的可能的纳米颗粒设计。斑马鱼胚胎体积小,透明,易于操作,能够使用标准的显微镜装置,以细胞分辨率实时观察荧光标记的纳米颗粒。此外,高等脊椎动物中存在的关键的纳米生物相互作用在斑马鱼胚胎中得到了充分的保护,使这些动物模型成为纳米医学设计管道的一个高度预测性和指导性的补充。在这里,我们提出了一个循序渐进的方案,以静脉注射、成像和分析斑马鱼胚胎中的纳米粒子行为,并强调斑马鱼胚胎内的关键纳米生物相互作用与哺乳动物肝脏中常见的生物相互作用相对应。此外,我们概述了在透明胚胎中实现纳米颗粒光触发激活所需的实际步骤。图形摘要:斑马鱼胚胎的纳米颗粒行为研究体内纳米颗粒的配制、静脉注射、成像和分析。

关键词:斑马鱼胚胎;脂质体;纳米生物相互作用;纳米医学;纳米颗粒。

参考文献:Arias-Alpizar G, Bussmann J, Campbell F. Zebrafish Embryos as a Predictive Animal Model to Study Nanoparticle Behavior in vivo. Bio Protoc. 2021;11(19):e4173. Published 2021 Oct 5. doi:10.21769/BioProtoc.4173

2.颗粒相关性慢性炎症性骨丢失小鼠模型

摘要:全关节置换术(TJAs)中的磨损颗粒通过促进骨破坏和抑制骨形成,诱导慢性炎症、巨噬细胞浸润和骨丢失。抑制颗粒相关的慢性炎症和相关的骨丢失对TJAs的成功和存活至关重要。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小鼠连续聚乙烯颗粒输注模型,验证局部注射NF-κB-敏感白细胞介素-4(IL-4)高表达MSCs抑制聚乙烯颗粒诱导的慢性炎症性骨丢失的假说。将聚乙烯颗粒连续注入股骨髓腔6周建立动物模型。术后3周将细胞局部注入髓腔。术后6周取股骨。进行显微计算体层摄影(μCT)、组织化学和免疫组化分析。颗粒输注导致促炎性M1-巨噬细胞表型延长,抗炎M2-巨噬细胞表型降低,TRAP阳性破骨细胞增多,碱性磷酸酶染色面积和骨密度降低,表明慢性颗粒相关炎性骨丢失。局部注射MSCs或NF-κB敏感的IL-4过度表达的MSCs可逆转颗粒相关的慢性炎症性骨丢失,促进骨愈合。这些结果表明,基于MSC的治疗可以有效地调节局部炎性骨丢失,这可能是一种有效的假体周围骨溶解治疗策略。

关键词:骨丢失;慢性炎症;巨噬细胞;间充质干细胞;磨损颗粒。

参考文献:Zhang N, Utsunomiya T, Lin T, et al.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nd NF-κB Sensing Interleukin-4 Over-Expressing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re Equally Effective in Mitigating Particle-Associated Chronic Inflammatory Bone Loss in Mice. Front Cell Dev Biol. 2021;9:757830. Published 2021 Oct 14. doi:10.3389/fcell.2021.757830

3.急性冷水浸泡束缚应激诱发小鼠肠道损伤模型

摘要: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压力会引发胃肠道疾病。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冷水浸泡抑制(CWIR)应激对肠道损伤和肠道微生物群(GM)分布的影响。用雄性C57BL/6小鼠建立CWIR动物模型。苏木精-伊红染色和周期性酸希夫染色评估肠道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逆转录-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肠道组织中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和免疫细胞的浸润。分别用异硫氰酸荧光素葡聚糖检测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肠道通透性和肠封堵素蛋白表达。分析GM谱通过粪便细菌16s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CWIR引起的肠黏膜损伤更为严重,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显著增加,但中性粒细胞和T细胞无浸润。CWIR还导致胃肠道破裂,增加肠黏膜的通透性。GM图谱显示,与对照组相比,CWIR降低了小鼠的GM多样性。特别是,CWIR后需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显著增加,这与应激下肠道损伤的严重程度有关。因此,急性CWIR会导致严重的肠道炎症损伤,破坏GM的稳态,导致GM多样性降低。为进一步治疗CWIR引起的肠道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冷水浸泡约束应力;肠道微生物群;炎症;肠损伤;鼠标模型。

参考文献:Zhang Y, Wu S, Liu Y, et al. Acute Cold Water-Immersion Restraint Stress Induces Intestinal Injury and Reduces the Diversity of Gut Microbiota in Mice. Front Cell Infect Microbiol. 2021;11:706849. Published 2021 Oct 14. doi:10.3389/fcimb.2021.706849

4.心包注射红藻氨酸诱发斑马鱼幼体慢性癫痫状态模型

摘要:癫痫是一种常见的脑部疾病,以自发性反复发作为特征,在癫痫发生过程中逐渐发展。脑组织和神经网络向癫痫易感性增加的机制过程尚未完全了解。在啮齿动物中,注射红藻氨酸(KA)最终导致自发性癫痫发作,反映出与颞叶癫痫(TLE)患者相似的神经病理学特征。虽然该模型对增加癫痫发生的认识有很大的贡献,但它技术要求高,操作成本高,因此不适合于高通量筛选抗癫痫药物(AED)。斑马鱼是一种与啮齿动物优势互补的脊椎动物,是研究癫痫的一种成熟的动物模型。在这里,我们在斑马鱼幼体中建立了一个新的KA诱导癫痫模型,并在功能和药理学上进行了验证。在斑马鱼幼体早期用心包注射KA。通过自动视频记录对癫痫样行为进行量化,并通过局部场电位(LFP)记录来检测癫痫样脑活动。我们还检测了GFP标记的GABA能神经元和RFP标记的谷氨酸能神经元,并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LC-MS/MS)检测了幼体头部GABA和谷氨酸的含量。最后,将注射KA的幼虫浸泡在5种常用的aed中,进行模型的药理学鉴定。注射后不久,KA在斑马鱼大脑中引起了严重的损伤和炎症,并出现了类似癫痫的运动行为。观察到大脑回路异常重组,gaba能和谷氨酸能神经元群及其相关神经递质减少。重要的是,这些变化伴随着短暂潜伏期后开始的自发性和持续性癫痫样脑放电,正如KA啮齿类动物模型中所见,令人想起人类病理学。五分之三的AED测试了挽救后的LFP异常,但没有影响癫痫样行为。综上所述,我们首次描述了化学诱导斑马鱼幼体癫痫模型,为研究致痫过程提供了独特的见解体内适用于高通量AED筛选和快速基因研究。

关键词:氨基丁酸;癫痫;癫痫发生;红藻氨酸;神经炎症;癫痫发作;斑马鱼。

参考文献:Heylen L, Pham DH, De Meulemeester AS, et al. Pericardial Injection of Kainic Acid Induces a Chronic Epileptic State in Larval Zebrafish. Front Mol Neurosci. 2021;14:753936. Published 2021 Oct 14. doi:10.3389/fnmol.2021.753936

5.小鼠腹腔肌壁瘢痕组织形成的新模型

摘要:在人体上发现的增生性疤痕很少在实验动物身上形成,这可能是因为它们的皮肤结构较松。这使得我们很难理解疤痕病变的成因。因此,急需合适的动物模型。在这项研究中,我们通过切除C57BL/6N小鼠腹部下腹部肌肉壁的一小部分,建立了一种新的瘢痕形成的实验模型。背部肌肉切除后,用夹板固定背部肌肉组织作为对照。术后1周,两种模型均出现早期愈合反应,如成纤维细胞增殖。然而,21天后,仅在腹壁模型中出现富含胶原的肉芽组织病变,并伴有多个结节状/球形结构。这些病变类似于人类的疤痕病变。因此,本研究所建立的动物模型具有独特性,即纤维瘢痕组织是在生理条件下形成的,不需要任何人工因素,对研究瘢痕病变的发病机制和临床前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动物模型;纤维化;肉芽组织;疤痕;伤口愈合。

参考文献:Jimi S, Saparov A, Koizumi S, Miyazaki M, Takagi S. A novel mouse wound model for scar tissue formation in abdominal muscle wall [published online ahead of print, 2021 Nov 1]. J Vet Med Sci. 2021;10.1292/jvms.21-0464. doi:10.1292/jvms.21-0464

6.持续性炎性疼痛Wistar大鼠模型

摘要:压力激活了多种神经通路和神经递质,这些神经递质常常抑制痛觉,这种现象被称为应激诱导镇痛(SIA)。下丘脑外侧的增食欲素神经元投射到整个大脑结构,如海马体。本研究以福尔马林实验作为持续性炎性疼痛动物模型,验证了海马CA1区orexinergic受体在SIA发生中的调节作用。将122只成年雄性Wistar大鼠分别以3、10、30和100 nmol的剂量给药或以1、3、10和30 nmol的剂量给药TCS OX29作为食欲素2受体(OX2r)拮抗剂。5分钟后,大鼠暴露于强迫游泳应激(FSS)6分钟。然后,在60min的福尔马林试验期间,在5min的阻滞时间内测量福尔马林引起的疼痛相关行为。目前的研究表明,在福尔马林试验的早期和晚期,单纯的压力暴露会引起抗伤害性。在福尔马林试验的任何一个阶段,通过CA1内给药SB334867或TCS OX2 29来阻止FSS诱导的镇痛。在福尔马林试验的两个阶段,OX2r在调节应激镇痛效应中的作用比OX1r更为突出。提示持续性炎症性疼痛动物模型海马CA1区OX1r和OX2r参与应激镇痛。

关键词:海马CA1区;强迫游泳应激;福尔马林试验;俄勒辛能系;疼痛;小鼠;强调;应激镇痛。

参考文献:Zareie F, Ghalebandi S, Askari K, Mousavi Z, Haghparast A. Orexin receptors in the CA1 region of hippocampus modulate the stress-induced antinociceptive responses in an animal model of persistent inflammatory pain [published online ahead of print, 2021 Oct 27]. Peptides. 2021;170679. doi:10.1016/j.peptides.2021.170679

7.SARS-CoV-2感染犬、猫、仓鼠和雪貂实验

摘要:SARS-CoV-2从人类传播到家畜和野生动物的情况已经有了很好的记录,而且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人与动物之间的传播在猫、貂、鹿和其他物种中广泛存在。对猫、水貂和雪貂的实验性接种使传播循环永久化。我们对Vero细胞扩增的SARS-CoV-2疫苗和从猫身上回收的病毒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n= 6), 实验暴露后的犬(n=3)、仓鼠(n=3)和雪貂(n=1)。与USA-WA1/2020原型菌株相关的五个非同义变化在用于接种的原种中接近固定,但在暴露后1-3天内,在犬、猫和仓鼠的这些部位已恢复为野生型序列。在从动物身上回收的病毒中,共检测到14个突现变体(6个在非结构基因中,6个在spike中,orf8和核衣壳中各有一个)。这包括穗状残基H69、N501和D614中的替换,这在所关注的人类谱系中也有所不同。即使活病毒不是从犬身上培养出来的,在扩增序列中也检测到复制酶基因的替换。体外和体内快速选择SARS-CoV-2变异体揭示了在宿主转换过程中具有功能意义的残基。这些观察结果还表明,动物宿主的反馈有可能加速新病毒谱系的进化,这一发现对生活在有新冠病毒-19患者家庭中的猫犬来说尤其令人担忧。更一般地说,这一病毒宿主转换的一瞥揭示了实验动物模型系统中病毒进化的未实现的快速性和可塑性。

关键词:SARS-CoV-2;伴生动物;宿主适应;溢出效应;病毒变异。

参考文献:Bashor L, Gagne RB, Bosco-Lauth AM, Bowen RA, Stenglein M, VandeWoude S. SARS-CoV-2 evolution in animals suggests mechanisms for rapid variant selection.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21;118(44):e2105253118. doi:10.1073/pnas.2105253118

8.喹啉酸诱发癫痫戊二酸血症I型小鼠模型

摘要:戊二酸血症I型(GA-I)是一种先天性的赖氨酸、羟赖氨酸和色氨酸代谢的错误,是由于缺乏戊二酰辅酶A脱氢酶(GCDH)所致,其特征是毒性有机酸主要在大脑中积聚。急性分解代谢状态后,患者通常会出现纹状体变性,但这种损伤背后的机制仍不清楚。喹啉酸(QA)是犬尿氨酸途径的代谢产物,尤其在感染/炎症过程中增加,并可与有机酸协同作用,这项研究的目的是在GA-I的动物模型Gcdh中研究QA是否增加了癫痫易感性并改变了脑震荡模式 -/-高赖氨酸饮食小鼠 -/--赖氨酸)。因此,通过记录在Gcdh上的视频脑电图(EEG)分析来评估QA诱发癫痫发作的特点和脑震荡模式的变化 -/- -轻,Gcdh / -灯光和Gcdh -/--(正常饮食)动物。我们发现,所有接受QA、Gcdh的组,每只动物的癫痫发作次数相似 -/- -灯QA,Gcdh。 /-Lys QA和Gcdh -/--N-QA。然而,在大多数Gcdh中观察到严重的癫痫发作 -/--Lys-QA小鼠(82%),仅25%的Gcdh /-赖氨酸QA和Gcdh的44% -/--N-QA小鼠。所有Gcdh -/--Lys动物出现自发性反复发作(SRS),但Gcdh -/--Lys-QA动物的SRS数目增加,死亡率高,脑电图低频振荡明显占优势。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QA在GA-I的神经系统特征中起着重要作用 -/--Lys小鼠对纹状体内QA诱发的癫痫发作和脑震荡的长期变化表现出更高的易感性。

关键词:脑震荡;脑电图;戊二酸血症Ⅰ型;喹啉酸;癫痫发作;纹状体。

参考文献:Barbieri Caus L, Pasquetti MV, Seminotti B, Woontner M, Wajner M, Calcagnotto ME. Increased susceptibility to quinolinic acid-induced seizures and long-term changes in brain oscillations in an animal model of glutaric acidemia type I [published online ahead of print, 2021 Oct 28]. J Neurosci Res. 2021;10.1002/jnr.24980. doi:10.1002/jnr.24980

9.克鲁兹锥虫感染的恰加斯病(ChD)小鼠模型

摘要:恰加斯病(ChD)是由克鲁兹锥虫. 这种高度多样的细胞内寄生虫被分为7个基因型或离散型单位(dtu),它们在地理范围、载体和临床特征上有重叠。尽管有研究表明ChD的进展是由于免疫反应质量的下降,T细胞反应与疾病结局之间的直接关系仍然不清楚。为了研究寄生虫控制和免疫T细胞反应之间的关系,我们在动物模型中使用了两种不同的感染方法来探索组织学和寄生虫学结果,并解剖了T细胞反应 十二月-感染的小鼠。首先,我们用DA(TcI)或Y(TcII)进行单次感染实验 十二月比较感染结果并评估其与T细胞反应的关系。第二,因为感染多种多样 十二月基因型可以出现在自然感染的个体中,小鼠感染了Y或DA株,随后又感染了Y株。我们发现两种感染方法的感染结果不同。单次慢性感染的炎症浸润程度不同,而混合性慢性感染则不同 十二月DTUs显示寄生虫载量不同。慢性感染低炎症浸润(DA感染小鼠)或低寄生虫血症和寄生率(Y/Y感染小鼠)的小鼠早期分化CD8增加+T细胞,一种多功能的T细胞反应和CD8抑制受体的低表达+T细胞。相比之下,高炎症浸润(Y感染小鼠)或高寄生虫血症和寄生(DA/Y感染小鼠)的感染小鼠表现出CD8+T细胞反应的特点是晚期分化细胞增多,单功能反应,抑制受体表达增强。总的来说,我们的结果表明,感染结果由单一或混合引起 十二月不同_基因_型_感染_可_诱导_差异_性_免疫_cd8_ 。_+T细胞反应质量。这些发现表明CD8+T细胞反应可能决定慢性病患者感染结果的差异 十二月舞台。本研究表明,慢性期T细胞反应质量与寄生虫控制有关 十二月感染

关键词:恰加斯病;T细胞;克鲁兹锥虫;免疫质量;再感染。

参考文献:Mateus J, Nocua P, Lasso P, et al. CD8+ T Cell Response Quality Is Related to Parasite Control in an Animal Model of Single and Mixed Chronic Trypanosoma cruzi Infections. Front Cell Infect Microbiol. 2021;11:723121. Published 2021 Oct 12. doi:10.3389/fcimb.2021.723121

10.沙鼠对昼夜节律紊乱反应的性别差异

摘要:大多数生理功能和病理学的动物模型研究都是在雄性动物身上进行的。然而,抑郁症、2型糖尿病(T2DM)和心血管疾病等疾病在女性和男性中都表现出不同的患病率和特征。此外,大多数哺乳动物的研究是在夜间活动的小鼠和大鼠身上进行的,同时模拟白天活动的人类。因此,我们使用雄性和雌性肥胖沙鼠( 沙蚕)作为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探讨轻度昼夜节律紊乱对行为、糖耐量、胆固醇和心脏重量的影响。我们发现了性别间的显著差异:平均而言,在短光周期(SP)适应反应中,与雌性相比,雄性表现出更高水平的抑郁样行为、更低的葡萄糖耐量和更高的血浆胆固醇水平,对心脏/体重比没有影响。然而,雌性大鼠的心脏/体重比在SP适应后增加。我们还发现,与有节律的动物相比,不分性别,心律失常的动物表现出更高的血糖水平、胆固醇水平、心脏/体重比和抑郁样行为。因此,我们认为昼夜节律综合征的表达在男性和女性之间可能存在差异。需要与女性开展更多的工作,以明确界定两性的具体影响,并促进基于性别的保健、预防措施和治疗。

关键词:昼夜节律;昼夜节律紊乱;抑郁;性别差异;2型糖尿病。

参考文献:Bilu C, Kronfeld-Schor N, Zimmet P, Einat H. Sex differences in the response to circadian disruption in diurnal sand rats [published online ahead of print, 2021 Oct 28]. Chronobiol Int. 2021;1-17. doi:10.1080/07420528.2021.1989448

11.Göttingen小型猪对静脉给药后人体药代动力学的预测

摘要:哥廷根小型猪越来越多地用于评估药物候选药物的药代动力学(PK)曲线。然而,他们在预测人体PK参数方面的准确性尚不清楚。在这项研究中,我们调查了哥廷根小型猪预测人类PK谱的效用。我们评估了30种不同代谢途径的化合物静脉给药后的PK参数。人体总清除率(第全部的)用血浆比和稳态分布体积(Vd)进行校正(不锈钢))用血浆游离分数(fup)校正。氯全部的和Vd(不锈钢)利用来自小型猪和其他报告的动物模型(猴子、人肝嵌合体小鼠和大鼠)的数据,使用单物种异速定标法进行预测。将预测值与人类报告的实际值进行比较。Göttingen小型猪对Vd的预测能力强于大鼠(不锈钢)和CL总计,以较低的绝对平均折叠误差值表示。然而,他们对Vd的预测性(不锈钢)不如猴和人肝嵌合体小鼠。氯离子预测全部的从血液为基础的小型猪数据显示了良好的相关性与人类数据,并可与猴和人肝嵌合小鼠的预测性。因此,Göttingen小型猪可以作为临床前药物研究预测人类CL的一个可选模型全部的 .

关键词:动物模型;哥廷根小型猪;人体药代动力学预测;临床前;单物种异速定标。

参考文献:Ding N, Yamamoto S, Chisaki I, Nakayama M, Matsumoto SI, Hirabayashi H. Utility of Göttingen minipigs for the prediction of human pharmacokinetic profiles after intravenous drug administration [published online ahead of print, 2021 Jun 9]. Drug Metab Pharmacokinet. 2021;41:100408. doi:10.1016/j.dmpk.2021.100408

12.脂多糖介导的急性肺损伤大鼠模型实验研究

摘要:急性肺损伤(ALI)常导致严重的创伤,并可能发展为显著的发病率和死亡率。ALI是由患者的潜在临床状况(如炎症)和继发性损伤(如病毒性肺炎或输血)共同导致的。虽然继发性损伤可能是可变的,但导致肺功能衰竭的快速进展的疾病过程通常是由由过量补体和中性粒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驱动的压倒性固有免疫或炎症反应介导的。我们最近建立了一个由脂多糖介导的ALI大鼠模型,随后输注不相容的人红细胞导致补体激活,中性粒细胞介导的ALI和血液中的游离DNA表明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的形成。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补体C1肽抑制剂(RLS-0071),一种经典的补体途径抑制剂和中性粒细胞调节剂在该动物模型中的作用。在RLS-0071存在或不存在的情况下,用脂多糖输注青春期雄性Wistar大鼠,然后输注不相容红细胞。采集不同时间点的血液,检测血浆补体C5a水平、游离DNA和细胞因子水平。红细胞输注4小时后,恢复肺组织,并用组织学方法检测ALI。与未接受RLS-0071治疗的动物相比,单剂量RLS-0071治疗的动物的肺ALI显著降低,血液中C5a、游离DNA和炎性细胞因子水平降低。这些结果表明,RLS-0071可以调节中性粒细胞介导的ALI。

参考文献:Sampson AC, Lassiter BP, Gregory Rivera M, et al. Peptide inhibition of acute lung injury in a novel two-hit rat model. PLoS One. 2021;16(10):e0259133. Published 2021 Oct 28. doi:10.1371/journal.pone.0259133

13.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PDX小鼠模型

摘要:目的:研究替比法尼对野生型H-Ras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增强EGFR抑制剂西妥昔单抗(cetuximab)活性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采用SRB、集落形成实验、annexin V染色和westernblot检测tipifarnib对体外培养的HNSCC细胞生长、凋亡及信号转导的影响。采用病人源性异种移植(PDX)动物模型,评价替比法尼在加用和不加西妥昔单抗的体内疗效。

结果:用替比法尼体外处理野生型H-Ras HNSCC细胞株,以剂量依赖的方式降低细胞生长并增加去甲酰化H-Ras的水平。在PDX小鼠模型中,单剂替比法尼仅导致几乎显著的生长抑制。在体外培养和PDX模型中,加入西妥昔单抗可增强抗增殖作用,westernblot和凋亡测定结果也反映了这一点。

结论:在野生型H-Ras的HNSCC中,Tipifarnib作为单一药物仅具有适度的减缓肿瘤生长的能力,尽管它特别抑制了H-Ras功能所依赖的farnesyltransferase。西妥昔单抗与替比法尼联合应用可增强单药噻吡法尼的抗增殖作用,但对单药西妥昔单抗的抗增殖作用略有增强。这些发现值得进一步评价。

关键词:西妥昔单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RAS;HNSCC公司;提皮法尼布

参考文献:Shu L, Wang D, Nannapaneni S, et al. Tipifarnib enhances anti-EGFR activity of cetuximab in non-HRas mutated 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cancer (HNSCC) [published online ahead of print, 2021 Oct 23]. Oral Oncol. 2021;122:105546. doi:10.1016/j.oraloncology.2021.105546

14.注射DIPG细胞(PDGFB)建立同基因胶质瘤小鼠模型

摘要:目的:弥漫性固有性脑桥胶质瘤(DIPG)是儿童最致命的脑肿瘤,至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预后仍然很差,平均总生存期不到1年。最近的体外药物筛选研究发现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panobostat对DIPG具有高效的抑制作用。然而,由于帕诺他汀的血脑屏障(BBB)穿透能力差,因此,使用全诺他汀全身给药的1期临床试验没有成功。因此,提高疗效需要加强对大脑的输送。聚焦超声(FUS)是一种非电离的声辐射形式,已被证明可以安全无创地打开BBB,从而增加药物的释放。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假设FUS介导的BBB开放(BBBO)可以提高潘生丁的释放量,从而对DIPG有治疗作用。

材料/方法:注射小鼠DIPG细胞(PDGFB)建立同基因DIPG模型+,高3.3K27M,p53 -/-)颅内。采用单元件球段型FUS换能器(中心频率0.5mhz),由函数发生器通过功率放大器驱动,同时注入微气泡,实现BBBO。然后利用磁共振成像评估肿瘤进展。

结果:我们首先通过MRI和被动空化检测证明FUS介导的BBBO在患有DIPG肿瘤的小鼠中是安全可行的。我们的DIPG细胞系在细胞活力测定中对帕诺比诺司他非常敏感(IC50=0.012μM)。FUS介导的BBBO和panobinostat联合治疗在局部控制和总体生存率方面均显示出优势。

结论: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FUS可以提高小鼠DIPG模型的治疗效果,这是因为FUS提高了对DIPG肿瘤的靶向剂量。我们相信这些数据为评估FUS介导的BBB开放与panobostat在DIPG患儿中的联合应用奠定了临床前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Wei HJ, Pouliopoulos A, Yoh N, et al. Focused Ultrasound-Mediated Blood-Brain Barrier Opening Enhances Panobinostat Efficacy in a Murine Diffuse Intrinsic Pontine Glioma Model. 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 2021;111(3S):e177. doi:10.1016/j.ijrobp.2021.07.666

15.颅脊髓照射(CSI)绵羊的晚期脊柱骨骼效应

摘要:目的/目标:颅脊髓照射(CSI)是儿童髓母细胞瘤的标准治疗方法。传统的CSI技术与对危险器官(OARs)的附带放疗(RT)有关。在生长发育的儿童中,RT可导致随后的骨骼异常,如弯曲和骨生长迟缓。然而,对于接受对称脊柱野的儿童,这些效应还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我们用羔羊作为儿童的动物模型,验证了CSI典型的狭窄脊髓野(NSFs)会导致脊柱弯曲度增加10度,脊柱纵向生长比标准宽脊髓野(WSFs)少10 cm。

材料/方法:RT治疗计划设计为6 MV光子场,并将其发送给6周或更小的羔羊,4只接受靶向鞘囊的NSF,4只接受宽视野,4只不接受辐射。每组羔羊一半是公的,一半是母的。我们选择羔羊作为儿童的模型,因为它们的骨骼行为与人类相似。RT场横向扩展,留有3 mm的边距,以产生计划目标体积。8个组分的RT剂量为27gy,生物学上相当于20个组分中36gy的标准总剂量。每6个月和2年时,在所有三个试验臂的羔羊完全生长后,用计算机断层扫描测量胸椎脊柱侧凸Cobb角、胸椎和腰椎后凸Cobb角和椎体发育不全,并进行比较。

结果:虽然在实验组和对照组(非RT组)之间观察到了差异,但我们的假设对于每一个脊柱异常测量值都是错误的。特别是,在接受NSF和WSF的绵羊之间,观察到弯曲度增加不到10度,脊柱生长缩短了10厘米。对照组、WSF和NSF臂的平均脊柱侧凸Cobb角分别为0.7、4.0和4.7度。对照组、WSF和NSF臂的平均胸廓后凸Cobb角分别为10.7、9.0和7.0度。对照组、WSF和NSF臂的平均腰椎后凸Cobb角分别为12.3、7.7和9.3度。对照组、WSF和NSF臂的脊柱长度分别为78、70和66cm。

结论:我们发现成年绵羊脊髓曲度或长度在靶向和宽脊髓RT特征之间没有差异,CSI在幼龄羔羊时就已受到辐射。这表明靶向光子场可以应用于接受CSI的儿童,有可能降低他们长期毒性的风险,包括继发性恶性肿瘤。需要对人类受试者进行研究,以证实接受CSI的儿童的相同发现。

参考文献:Youssef BY, Ayoub Z, Farhat F, et al. Late Skeletal Effects in Sheep Treated as Lambs With Targeted vs. Wide Symmetrical Spinal Fields. 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 2021;111(3S):e239. doi:10.1016/j.ijrobp.2021.07.811

16.高脂饮食诱导的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疗效和给药途径的比较

摘要:肥胖是一个严重的健康问题,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后果,与代谢性疾病和癌症有关。目前,可用于胃肠道或中枢神经系统的减肥药物在减肥方面的效果有限,并伴有严重的副作用。因此,一种新的针对脂肪细胞的治疗性给药方案,使多余脂肪的运输和积累正常化,是长期治疗的最大疗效和减少副作用的必要手段。脂肪酸结合蛋白4(fapp4)是一种调节成熟脂肪细胞脂质转运的脂肪因子,在肥胖模型中其抑制作用表现为体重减轻和胰岛素反应正常化。脂肪细胞中FABP4水平的降低被脂肪酸结合蛋白5(FABP5)所补偿,这导致单纯FABP4基因敲除导致肥胖的恢复和与肥胖相关的共病的减少。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开发了一种非病毒性基因传递系统sh(FABP4/5)/ATS9R,它能同时沉默FABP4和FABP5,并能选择性靶向成熟脂肪细胞。为了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将sh(FABP4/5)/ATS9R分别皮下和腹腔注射给肥胖动物模型,两种途径在内脏脂肪组织中显示出惊人的双基因功效。此外,在高脂饮食诱导的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中,双基因沉默可有效减轻肥胖,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恢复肝脏代谢。脂肪组织中sh(FABP4/5)/ATS9R靶向双基因沉默对克服肥胖和肥胖引起的代谢性疾病具有协同作用,对利拉鲁肽也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为今后的转化研究提供了巨大的潜力。

关键词:减肥;双基因沉默;胰岛素敏感性;协同效应。

参考文献:Chung JY, Hong J, Kim HJ, et al. White adipocyte-targeted dual gene silencing of FABP4/5 for anti-obesity, anti-inflammation and reversal of insulin resistance: Efficacy and comparison of administration routes [published online ahead of print, 2021 Oct 21]. Biomaterials. 2021;279:121209. doi:10.1016/j.biomaterials.2021.121209

17.乳腺骨肉瘤患者原位异种移植(PDOX)小鼠模型

摘要:背景/目的:乳腺原发性骨肉瘤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疾病,占所有乳腺恶性肿瘤的不到1%。目前尚无公认的一线治疗方法,与正常乳腺癌相比,预后较差。我们先前建立了第一个病人肿瘤衍生的这种疾病的动物模型,在裸鼠皮下生长。在本研究中,我们建立了乳腺骨肉瘤患者原位异种移植(PDOX)模型,并研究了顺铂(CDDP)和eribulin(ERB)的疗效。

材料和方法:将PDOX乳腺原发性骨肉瘤模型分为3组(每组5~6只小鼠):未经治疗的对照组;CDDP治疗;ERB治疗。术后2周比较3组肿瘤体积。

结果:对照组和CDDP之间以及对照组和ERB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分别p=0.036和0.046)。然而,CDDP和ERB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964)。

结论:CDDP和ERB是乳腺原发性骨肉瘤一线临床治疗的候选药物。

关键词:乳腺骨肉瘤;PDOX公司;顺铂;功效;埃里布林;一线;裸鼠;患者原位异种移植。

参考文献:Masaki N, Wu NF, Aoki Y, Yamamoto J, Miyazaki J, Hoffman RM. Osteosarcoma of the Breast in a Patient Derived Orthotopic Xenograft (PDOX) Mouse Model Is Arrested by both Cisplatinum and Eribulin. In Vivo. 2021;35(6):3107-3110. doi:10.21873/invivo.12605

18.血栓形成斑马鱼模型

摘要:虽然血栓形成已经被广泛地用各种动物模型进行了研究,但是我们对其潜在机制的理解仍然是难以捉摸的。用斑马鱼模型来证明 smarca5型-红细胞缺乏在尾静脉丛形成血栓。进一步使用抗血栓药物治疗 smarca5型 zko1049a型并发现凝血酶抑制剂阿加曲班能部分阻止血凝块的形成 smarca5型 zko1049a型. 探讨smarca5型在红细胞稳态研究中,我们分析了红细胞的染色质可及性和转录组特征 smarca5型 zko1049a型和发现keap1a型启动子及其表达 keap1a型减少了。Keap1是Nrf2的一种抑制蛋白,Nrf2是氧化反应的主要调节因子。我们进一步确定了hmox1型Keap1-Nrf2信号通路的下游靶点在 smarca5型删除。过度表达 keap1a型或者击倒 hmox1型部分挽救了血凝块的形成,表明Keap1-Nrf2信号的中断是导致红细胞聚集的原因smarca5型变种人。用斑马鱼做实验smarca5型突变体扮演了一个新的角色smarca5型在红细胞聚集,这可能提供一个新的静脉血栓动物模型,以支持药物筛选和临床前治疗评估治疗血栓形成。

关键词:发育生物学;斑马鱼

参考文献:Ding Y, Li Y, Zhao Z, Cliff Zhang Q, Liu F. The chromatin-remodeling enzyme Smarca5 regulates erythrocyte aggregation via Keap1-Nrf2 signaling [published online ahead of print, 2021 Oct 26]. Elife. 2021;10:e72557. doi:10.7554/eLife.72557

19.巨细胞病毒性角膜葡萄膜炎大鼠模型的建立

摘要:目的:考虑到临床上难以获得足够的生物组织,我们建立了大鼠巨细胞病毒(CMV)角膜葡萄膜炎动物模型,研究了病毒感染部位及相应的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特征。

方法:用结膜下注射和局部使用地塞米松诱导大鼠眼免疫抑制,然后再进行小鼠巨细胞病毒(MCMV)的室内接种。观察临床表现、眼压及影像学改变。用免疫荧光、光镜和电子显微镜进一步检查感染的眼睛。

结果:典型的角膜葡萄膜炎发生在实验大鼠,其特征是角膜水肿、角质沉淀物和虹膜睫状体炎,眼压升高。角膜内皮病变表现为“黑洞”,细胞间隙增大,高强度细胞浸润,符合“气球样变性”、内皮细胞脱离、炎性细胞浸润等病理改变。线粒体水肿是内皮细胞最显著的细胞器损伤。小梁炎、Schlemm管机械性阻塞和前房角狭窄是导致眼压升高的原因。虹膜和睫状体的炎症倾向于转变为慢性形式。免疫荧光显示MCMV可感染角膜内皮细胞、虹膜细胞、小梁网细胞和单核细胞。感染后前段可见mcmvrna。

结论:CMV可广泛感染眼前节组织,包括角膜内皮、虹膜和小梁网,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角膜内皮炎和高血压性前葡萄膜炎可能是CMV眼前段感染的特殊阶段。

参考文献:Zhang S, Zang Y, Lu Q, et al. Establishing an Animal Model of Cytomegalovirus Keratouveitis in Rats: Broad Infection of Anterior Segment Tissue by Cytomegalovirus.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21;62(13):22. doi:10.1167/iovs.62.13.22

20.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移植静脉失败的微血管模型

摘要:目标:静脉移植失败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主要并发症。目前还没有翻译模型来理解静脉移植失败的分子机制。我们建立了一个临床相关的旁路移植模型来研究静脉移植失败的潜在病理生理机制,并确定新疗法的分子靶点。

方法:采用腹壁浅静脉移植,与乳腺内动脉和左前降支远端吻合,对6例高胆固醇饮食的雌性尤卡坦患者进行非体外循环。静脉移植术后10个月通过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移植静脉通畅情况,然后安乐死。收集冠状动脉组织进行组织形态计量学研究。

结果:动脉粥样硬化微血管对任何心脏介入治疗的突发性心室颤动非常敏感。六分之二的动物在手术中死于心室颤动。麻醉药物的选择和剂量的滴定是猪心脏麻醉成功的关键。硫酸镁可避免胺碘酮的降压作用和心律失常的发生。静脉移植物对照组织显示内皮完整,中层组织良好。移植血管显示完全闭塞,并被纤维组织覆盖。CD31在移植物中的表达是不规则的,因为由于纤维化,层间没有明确的界限。

结论:该模型代表了临床静脉移植失败,为研究移植静脉疾病的潜在分子机制和研究预防其进展的新治疗方法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

关键词:动物模型;心血管疾病;冠状动脉搭桥术;冠心病;转化心脏病学;静脉移植失败。

参考文献:Radwan MM, Siddique A, Thankam FG, Kouassi KT, Agrawal DK. Translational model of vein graft failure following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 in atherosclerotic microswine [published online ahead of print, 2021 Oct 26]. Gen Thorac Cardiovasc Surg. 2021;10.1007/s11748-021-01725-y. doi:10.1007/s11748-021-01725-y

21. 3×Tg 阿尔茨海默病(AD)小鼠模型

摘要:尽管流行病学研究已经广泛地证明了听力损伤和痴呆之间的联系,但听觉感觉剥夺在认知能力下降中的作用仍有待充分理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一个阿尔茨海默病(AD)动物模型(即3×Tg AD小鼠)中研究了听力损失对认知功能衰退的发生和时间进程的影响及其机制。我们发现,在3×Tg-AD小鼠的表现型出现之前,噪声暴露引起的听力损失是由听觉皮层持续的突触和形态学改变引起的。这与早期海马功能障碍、tau磷酸化增加、神经炎症和氧化还原失衡有关,以及与预期的神经退行性表型时间进程相比的预期记忆缺陷。我们的数据表明,AD小鼠模型更容易受到由听力损失引起的中枢损害,并且显示出对抗噪声引起的有害影响的能力降低,这加速了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

关键词:痴呆;听力损失;鼠标;神经炎症;神经科学;氧化应激;tau磷酸化。

参考文献:Paciello F, Rinaudo M, Longo V, et al. Auditory sensory deprivation induced by noise exposure exacerbates cognitive decline in a mouse model of Alzheimer's disease. Elife. 2021;10:e70908. Published 2021 Oct 26. doi:10.7554/eLife.70908

22.褪黑素对斑马鱼癫痫样共病模型的改善作用

摘要:癫痫是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极大地困扰着患者的身心健康。褪黑素已应用于临床抗癫痫研究,但其对癫痫共病的影响尚不清楚,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通过建立PTZ诱导的斑马鱼癫痫模型,采用神经行为学、生物电检测、分子生物学和网络药理学等方法,对褪黑素的活性及其药理机制进行了多学科的研究。我们发现褪黑素可以抑制斑马鱼的癫痫样行为。斑马鱼冷冻和爆裂活性测定显示褪黑素对共病样症状有改善作用。神经行为检测的初步筛选结果通过与神经活动、神经发育、抑郁和焦虑相关的关键基因的表达以及斑马鱼中脑的电信号记录进一步证实。随后,引入网络药理学来识别褪黑素的潜在靶点及其途径。实时qPCR和蛋白质相互作用(PPI)证实了谷胱甘肽代谢的相关机制。我们还发现褪黑激素受体参与了这一过程,在PTZ治疗前,褪黑素受体对褪黑激素的暴露有反应。褪黑素受体拮抗剂影响褪黑素的抗惊厥活性。总的来说,目前的研究揭示了褪黑素对癫痫发作和癫痫共病样症状的显著改善作用,并揭示了其潜在机制。本研究为褪黑素治疗癫痫及其合并症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动物模型。

关键词:焦虑;抑郁;谷胱甘肽代谢;网络药理学。

参考文献:Ren Q, Gao D, Mou L, et al. Anticonvulsant activity of melatonin and its success in ameliorating epileptic comorbidity-like symptoms in zebrafish [published online ahead of print, 2021 Oct 23]. Eur J Pharmacol. 2021;912:174589. doi:10.1016/j.ejphar.2021.174589

23.细胞因子诱导的精神分裂症大鼠模型

摘要: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声调匹配或声音辨别测试中表现出受损。然而,目前还没有一个动物模型能重现这些病理生理特征。在这里,我们测试了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中听觉识别缺陷的表现。我们利用围产期表皮生长因子(EGF)激发建立了精神分裂症大鼠模型,成年大鼠暴露于55 kHz正弦音、大鼠叫声(50-60 kHz)或反向播放叫声,分析听觉和额叶皮质的皮层电图(ECoG)。听觉皮层事件相关反应(ERPs)的总平均值显示,组间P1组分存在差异,而P2组分在声音刺激类型之间存在差异。EGF模型大鼠听皮层伽玛带振幅降低,额叶皮层gamma带振幅增强。模型大鼠在β范围内也表现出大鼠叫声触发的皮层间相同步性降低。利培酮恢复正常相位同步。这些发现表明,这些新皮质激素的发现会损害围产期细胞因子的识别。结合以往使用该模型的研究,我们的发现表明发育过程中ErbB/EGF信号的扰动对细胞、电路和认知水平的听觉功能产生多尺度的影响。

关键词:表皮生长因子;脑电图;神经调节蛋白-1;利培酮;精神分裂症;合理的歧视。

参考文献:Narihara I, Kitajo K, Namba H, et al. Rat Call-Evoked Electrocorticographic Responses and Intercortical Phase Synchrony Impaired in a Cytokine-Induced Animal Model for Schizophrenia [published online ahead of print, 2021 Oct 23]. Neurosci Res. 2021;S0168-0102(21)00215-7. doi:10.1016/j.neures.2021.10.007

24.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模型

摘要:目的:(1)为肝细胞癌(HCC)的研究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动物模型,其中HCC肿瘤是在纤维化或肝硬化的背景下发生的;(2)探讨在疾病进展和肝癌发展过程中关键分子标志物的时间依赖性调控变化。为建立HCC模型,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注射二乙基亚硝胺(DEN)30mg/kg,每周2次,共10周,第12~16周每周1次。观察至第18周。在确定的时间间隔(第2周、第4周、第12周和第18周),使用血清生物标记物和组织样本的显微组分来研究肝病的慢性进展,而基因和蛋白质分析则用于监测肝癌发展过程中的表达模式。DEN染毒大鼠在第4周出现炎症,12周出现纤维化,18周出现肝硬化伴早期肝癌。分子分析显示炎症(Il-1β、Il-6和Tnf-α)、纤维化(Tgf-β1、Col1α1、Col3α1和Timp-1)和血管生成(Hif1-α和Vegf)的关键标志物迅速(P≤ 0.001)分别在第4周、第12周和第18周上调。氧化应激(iNos,Cyp2e1,Sod1)和促凋亡标记物(Bax)在第4周到第12周表现出显著的上调。然而,Sod1和Bax表达在第12周后下降,在第18周达到最低值。值得注意的是,抗凋亡(Bcl-2)和细胞增殖(Pcna、Hgf和Afp)标志物的表达在第18周突然增加。总之,我们描述了一个18周的DEN中毒大鼠肝癌模型,表现为慢性炎症、氧化失衡、纤维化/肝硬化进展、细胞凋亡停止和血管生成性萌芽。

关键词:细胞因子;二乙基亚硝胺;肝细胞癌;分子标记;发病机制;大鼠模型。

参考文献:Ghufran H, Azam M, Mehmood A, Butt H, Riazuddin S. Standardization of diethylnitrosamine-induc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rat model with time based molecular assessment [published online ahead of print, 2021 Oct 23]. Exp Mol Pathol. 2021;123:104715. doi:10.1016/j.yexmp.2021.104715

 

三、万方收录的动物模型文献
(一)研究进展
1. 血栓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

摘要:血栓性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是目前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所以越来越多的研究聚焦于血栓溶解方面,而血栓动物模型的成功制备是其顺利研究的基础.关于该模型的实验方法较多,优缺点也不尽相同.按照血栓存在的位置,大致可分为血管内血栓和心腔内血栓两类.本文将一些常用的血栓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作一综述.

doi:10.3969/j.issn.1000-3614.2021.03.014

2. 瘢痕疙瘩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摘要:瘢痕疙瘩是一种破坏性纤维增生性疾病,可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由于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了,如何实施有效的治疗对于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仍然是一个具有挑战的问题。瘢痕疙瘩为人类特有的疾病,加之其病程长久和易复发,动物模型的开发就成为了瘢痕疙瘩疾病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常见的动物模型主要有瘢痕疙瘩植入模型和组织工程模型两大类,但由于实验动物与人类之间解剖学、病理学和免疫学等方面存在诸多固有差异,要想建立理想的瘢痕疙瘩动物模型,仍需探索尚未在动物模型中发现的瘢痕疙瘩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doi:10.3760/cma.j.cn421213-20201117-00836

3.HBV感染的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摘要:理想的HBV临床前动物模型,其肝细胞应包括允许HBV进入、cccDNA形成和与之相互作用的先天性及获得性免疫系统.由于HBV严格的种属特异性,自然只感染人类和黑猩猩,至今还没有建立一个有效的模型,能够真实地再现HBV感染的免疫和发病机制.综述了目前常用的五种小鼠模型:HBV转基因模型、高压水动力注射模型、AAV-HBV转染模型、cccDNA替代模型和人鼠嵌合肝脏模型.展望了未来可能出现的模型,比如hNTCP转基因的食蟹猴、恒河猴和猪等模型等.以期为研究人员选择这些模型提供参照,加快药筛进程、验证新疗法和更好解决HBV生物学发病机制等方面的问题.

doi:10.3969/j.issn.1001-5256.2021.05.002

4.骨缺损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摘要:骨缺损达到一定范围及距离后,机体自身无法自行修复,即临界骨缺损,需自体骨移植、异体骨移植或骨组织工程进行修复.骨缺损动物模型常被用以评估骨组织工程中骨替代生物材料的再生能力.本文概述了近年来常用的动物骨缺损模型和目前可应用的研究方向,并阐述了口腔相关动物骨缺损模型的现状.

doi:10.13701/j.cnki.kqyxyj.2021.09.003

5.内脏痛动物模型的制备和特点

摘要:内脏痛为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但由于其特殊的疼痛性质和特点使之成为疼痛领域中的研究难点之一.随着动物解剖学和神经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各位学者提出了诸多内脏痛动物模型,尽可能的模拟临床症状,以便于内脏痛研究的进一步开展,为内脏痛产生、传导、调制等机制与内脏痛的预防、缓解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内脏痛动物模型尚无权威分类,当前报道中常按照造模刺激分类,分为化学性刺激、缺血性刺激、机械性刺激和应激诱导等模型.本文旨在对近年来常见的内脏痛动物模型建立以及其特点做简要综述.

doi:10.3969/j.issn.1006-9852.2021.02.009

6.抑郁症动物模型概述

摘要: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心理疾病,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抑郁症相关研究逐渐增多,通过建立抑郁症动物模型模拟人类抑郁症的发病已成为科研的主流方向.目前常用的抑郁症动物模型主要包括应激模型、手术模型、药物模型以及转基因模型,动物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决定了实验研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通过比较分析各模型的优点与不足,有助于根据研究目的选择适当的动物模型,因此,抑郁症相关动物模型的研究对抑郁症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doi:10.3969/j.issn.1006-2084.2021.07.018

7.癌因性疲劳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摘要: 癌因性疲劳(CRF)是一种与癌症本身或癌症治疗相关的常见症状,它不仅会中断患者的治疗,还会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目前,CRF具体的机制仍不明确,且缺乏公认的有效治疗.建立规范的相关动物模型并进一步探讨CRF的产生机制是找寻有效治疗途径的前提条件.本文综述国内外CRF的动物模型,以期找寻合适的临床前实验的造模方法,并区分不同干预效果的差异,从而为CRF动物的模型选择提供指导.

doi:10.3971/j.issn.1000-8578.2021.21.0092

8.皮瓣实验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摘要: 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皮瓣移植技术日益成熟.为了探究皮瓣的血供特点、提高皮瓣存活率以及提升显微外科技术,皮瓣动物模型被大量建立,旨在模拟临床应用时皮瓣在活体的生理状态.至今,已经建立了各种不同动物种类、部位和功能的皮瓣动物模型,具有各自的优缺点,然而对于皮瓣实验动物模型领域的整体情况缺乏一个全面的认识和总结.因此,下文旨在对皮瓣实验动物模型领域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doi:10.3969/j.issn.1671-7856.2021.08.021

9.右心衰竭的小型啮齿类动物模型

摘要:右心衰竭(right heart failure,RHF)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发病机制多样,致残、病死率高.目前对右心衰竭的研究远落后于左心衰竭,右心衰竭的有效治疗方法匮乏,建立可靠稳定的右心衰竭动物模型是深入研究其病理生理机制、寻找诊断和治疗新靶点的基础.本文将从压力负荷过重、容量负荷过重、基因编辑等方面对目前右心衰竭的小型啮齿类动物模型做一总结,为今后右心衰竭动物模型的选择和建立提供参考.

doi:10.3969/j.issn.0559-7765.2021.01.013

10.肺动脉高压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摘要: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是一种预后不良的严重疾病,其发病机制仍不清楚.现有的治疗手段不能治愈,只能减缓疾病的进程.动物模型是研究PAH的重要工具,在PAH病理生理机制研究和防治策略评估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对经典PAH动物模型(缺氧和野百合碱模型)和PAH双击动物模型的血液动力学改变和肺动脉组织学重构特征进行综述,旨在为PAH新机制和新靶点研究的动物模型选择提供参考.

doi:10.3969/j.issn.1005-4847.2021.02.014

11.心律失常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摘要:心律失常是最常见的循环系统疾病之一,可影响心、脑、肾等多个重要脏器的功能,重症可危及生命,由心律失常导致的心源性猝死可占所有死亡的25%.至今,心律失常的潜在病理生理学机制仍不完全清楚,对心律失常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有助于临床新的防治策略的研发,而精准动物模型的建立是发病机制研究的重要基础,同时作为研究工具,可用于发病机制及药物干预措施研究的必备材料.所以本文对国内外心律失常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包括模型应用的物种特点,制备原理以及模型应用等进行总结和比较,以期为心律失常相关研究及模型选择提供依据.

doi:10.3969/j.issn.1671-7856.2021.06.018

12.肌肉减少症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摘要:肌肉减少症简称"肌少症",是一种以肌量减少、肌力减退和运动功能衰退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全身性综合征,老年人是肌少症的高发人群。随着全世界人口老龄化日趋严峻,肌少症的发病率也随之升高,给老年人家庭和社会带来较大的负担,已成为当今社会重要的老年健康问题。目前关于肌少症的研究逐渐增多,但肌少症的致病因素复杂多样,对于肌少症的预防和治疗研究仍需进一步深入探讨和研究。建立理想的动物模型是开展肌少症相关研究的关键前提和基础,本文对目前肌少症动物模型的不同建模方式、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进行阐述,为后续肌少症的动物实验研究提供参考和帮助。

doi:10.3760/cma.j.issn.0254-9026.2021.08.005

13.肌少症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摘要:肌少症是随着年龄增长,出现的自身肌肉质量减少与力量相应减弱的现象.近年来,肌少症动物模型在老年人肌肉萎缩的预防及其机制探讨方面已有广泛应用.本文综述近年来肌少症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动物肌少症模型的建立及应用进行对比分析,并对各类模型的优缺点进行探讨,为开展相关的实验提供参考.

doi:10.3969/j.issn.1005-4847.2021.01.012

14.阴虚证动物模型诊断指标及分析

摘要:通过查阅现有关于阴虚证动物实验的文章,认为以往研究涉及肾阴虚、肺阴虚、脾阴虚、胃阴虚、肝阴虚,总结出阴虚动物模型的造模方法、一般观察状态、检测指标、药物反证.为评价阴虚动物模型提供参考,为建立更统一的评价体系提供思路.

doi:10.3969/j.issn.1671-7856.2021.01.020

15.动物模型在肩袖损伤研究中的应用

摘要:肩袖损伤是肩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的最常见原因.理想的肩关节动物模型应具有与人相近的解剖结构和功能,并能模拟肌腱损伤后的微环境变化.目前已有大鼠、小鼠、兔、羊、犬、牛和非人灵长类动物等多种动物模型被用于研究肩袖损伤的机制、不同修复方法的效果以及影响腱骨愈合的因素.虽然大动物模型在解剖结构上与人更为相近,但是小动物模型在揭示肩袖损伤和愈合的生物学机制方面更具优势.针对研究目标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以及建立新的小动物模型,对探究肩袖疾病机制及研发新的治疗策略至关重要.

doi:10.11817/j.issn.1672-7347.2021.200064

16.急性高原病的动物模型研究现状

摘要:急性高原病是指急进海拔高于2500 m的低压低氧的高原地区后,机体在短期内产生的各种生理病理反应,主要有急性高原反应(AMS)、高原肺水肿(HAPE)、高原脑水肿(HACE),严重影响急进高原人群的健康水平,甚至危及生命.建立复现性好、评价体系健全的急性高原病动物模型是急性高原病的研究基础.急性高原病主要由高原低氧条件所致,因此,急性高原病动物模型可以在高原环境模拟舱或高原实地建立,采用单纯饲养或动物跑台辅助运动训练的方法 来建立,指示模型建立成功的指标常用血气、炎症因子、组织含水量以及病理切片等.该文将从建模环境、建模方法 和评价指标等方面综述近年来在相关研究中建立应用的急性高原病动物模型.

doi:10.3969/j.issn.1001-1978.2021.01.006

17.细小动脉硬化性脑小血管病动物模型

摘要:细小动脉硬化性脑小血管病( arteriolosclerotic cerebal small vessel disease,aCSVD)是最常见的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类型[1],明确aCSVD 的病理机制是探索其诊疗手段的关键所在,复制合适的动物模型对 aCSVD 的病理机制或治疗靶点等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将从行为学、影像学和病理改变等角度对目前常用的 aCSVD 动物模型进行综述,为建立更接近临床实际的 aCSVD 动物模型提供参考.

doi:10.3969/j.issn.1002-0152.2021.01.011

18.阿尔茨海默病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摘要: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以认知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随着年龄增长症状逐渐加重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由于世界人口结构老龄化愈来愈严重,对AD疾病的研究也成为世界医学界的热点.对疾病机制的研究需要建立与临床病理特征相符的动物模型.关于AD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有仿人类衰老过程的自然衰老动物模型、转人类基因动物模型、物理方法构建痴呆动物模型和化学方法构建动物模型等,但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本文主要对AD近年来研究报道中常用的动物模型进行归纳、对比和总结,为以后AD研究选择或建立合适的动物模型提供一些参考.

doi:10.3969/j.issn.1005-4847.2021.03.013

19.Ⅱ型心肾综合征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摘要:心肾综合征(CRS)是心肾互损的终末期状态,预示不良的结局指标.目前关于CRS的生理、病理机制的研究是临床治疗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建立合适的动物模型模拟这一过程对于CRS的研究至关重要.本文通过检索国内外文献,从单一模型和复合模型两个方面着手,对Ⅱ型CRS动物模型进行综述并进行临床评价,其中单一模型包括:冠状动脉结扎动物模型、主动脉缩窄动物模型、自发性高血压模型、给药动物模型、动静脉瘘动物模型和转基因小鼠模型,复合模型包括冠脉结扎联合肾切除动物模型和药物联合肾切除模型.

doi:10.3969/j.issn.1005-4847.2021.04.016

20.急性肝衰竭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摘要:急性肝衰竭是一种严重而复杂的肝脏疾病,短期病死率高,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亦缺乏特效药物.动物模型制备对于深层次揭露急性肝衰竭发病和药物疗效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而实验动物和制备方式的选择是研究能否有效实施的关键保障.总结了近年来常用及新型急性肝衰竭动物模型和相应制备方式,大致将急性肝衰竭动物模型分为以下四大类:化学药物模型、手术模型、感染模型及其他模型.同时,结合Terblanche和Hickman等肝衰竭模型评价标准对上述模型进行评价,希望能为此病的基础研究提供模型选择及评价参考.

doi:10.3969/j.issn.1001-5256.2021.01.045

21.鼻息肉动物模型及造模机制研究现状

摘要:鼻息肉动物模型的成功建立是研究该病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尚无被广泛接受的造模方法.本文主要就鼻息肉动物模型的造模方法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该病动物模型的成功建立及鼻息肉的实验研究提供方法和理论依据.

doi:10.16066/j.1672-7002.2021.05.020

22.白癜风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摘要:白癜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遗传、自身免疫、氧化应激和环境等多种因素参与了白癜风的发病,建立适宜的白癜风动物模型可为研究其发病机制和开发新疗法奠定基础.相较自发性白癜风模型,诱导性模型能更好的模拟白癜风发病的病理过程及影响因素.本文着重综述了诱导性白癜风动物模型的最新进展.

doi:10.12144/zgmfskin202104256

23.骨关节炎动物模型的选择

摘要: 背景:目前骨关节炎的发病原因尚不清楚,而且也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会给骨关节炎的动物实验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目的:对骨关节炎的不同实验动物及不同造模方式作一综述.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2013年1月至2018年7月的相关文章,以"骨关节炎、模型动物、大鼠、小鼠、豚鼠、兔、犬、羊",英文检索词为"Osteoarthritis、Models、Animals、Mice、Rats、Rabbits、Dogs、Goats、guinea pigs、sheep"进行检索,剔除重复文献,选取与骨关节炎动物模型相关的文章,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与结论:小鼠、大鼠、豚鼠、兔、犬、羊等动物都可作为骨关节炎研究的动物模型.而在研究骨关节炎动物实验的时候,正确选择动物模型和造模方式是很重要的.非手术模型避免了手术对于关节其他部位的损伤,更符合骨关节炎的病理过程,但是对于造模方法难以掌控,容易造成误差,且不能模拟创伤改变.手术模型通过手术破坏组织而造成关节损伤,进展快,效果明显,是短期研究的最佳选择.不同的实验动物和造模方案各有其优缺点,需要根据实验的需求合理选择.

doi:10.3969/j.issn.2095-4344.1995

24.高眼压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摘要:青光眼是全球第2位致盲眼病,是一类以特征性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为共同特征的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是病理性眼压升高.目前该病发病机制、发展过程尚不完全清楚,在研究该病病理生理中,高眼压动物模型的建立起到很大作用,作为人类研究疾病的载体,动物模型是探索疾病发病机制的有力工具.本文就国内外学者研究过程中常用的高眼压实验动物模型(包括实验诱导模型和转基因模型)进行系统概括并简要分析各种模型的优缺点.

doi:10.14166/j.issn.1671-2420.2021.04.023

25.食管鳞癌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摘要:食管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其确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食管癌动物模型的建立,为食管癌的基础和临床前研究提供支持,对于进一步研究明确发病机制及和探索研发新的治疗药物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研究常用的食管鳞癌动物模型主要有化学诱导模型、异位移植模型和原位移植模型,随着人源性肿瘤动物研究的不断进展,移植瘤模型也得到越来越广泛地应用。无论哪种模型都各有其优缺点及适用性,应根据实验目的合理选择。本文综合近年来有关食管鳞癌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探讨目前科研及临床前常用模型,为食管癌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参考。

doi:10.3760/cma.j.cn115396-20210204-00045

26.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摘要: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和饮食结构的改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在一般人群中的发病率高达29.81%。越来越多的流行病学证据表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已成为日益增长的肝硬化和肝癌的原因之一。但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构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合适的动物模型进行临床前研究,对于阐明其发病机制至关重要。现就近年来国内外常见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动物模型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doi:10.3760/cma.j.cn501113-20191209-00452

(二)模型建立
1. 卵巢早衰动物模型的建立

摘要: 卵巢早衰(POF)常常导致生育力下降及低雌激素状态,严重影响女性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POF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通过动物模型探究其发病机制,寻找新的治疗途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按照遗传、自身免疫、医源性和代谢等POF的病因分类,阐述动物模型建立的具体方法.包括构建与卵泡发育相关的基因敲除鼠,皮下注射透明带抗原3(ZP3)、胸腺切除和自体卵巢主动免疫,放化疗使用X射线、γ射线及使用顺铂、环磷酰胺、表柔比星等化疗药物,及使用生殖毒性药物雷公藤制剂,皮下注射D-半乳糖构建半乳糖血症相关的POF.旨为POF的基础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doi:10.3969/j.issn.1004-8189.2021.08.051

2.心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的构建与评价

摘要: 中医证候模型起步较晚,为推动中医现代化的发展,要求深入研究和探讨中医证候动物模型.气虚血瘀证作为心血管疾病常见的证型,其动物模型的建立是中医证候实验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对各种心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造模方法进行研究,观察实验动物的宏观体征、超声心动图、血流动力学等指标,客观评价其造模方法,同时提出当前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了展望,为今后探究心气虚血瘀证的临床治疗提供模型支持.

doi:10.3969/j.issn.1005-4847.2021.03.017

3.结肠切除吻合术大鼠动物模型的建立

摘要:目的:构建结肠切除吻合术大鼠动物模型。方法:2019年9月至2019年12月将12只Sprague-Dawley大鼠通过随机数表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随机取3只,仅做剖腹探查;实验组9只,从结肠无血管区离断肠管并进行缝合。记录手术时间,术后监测体重变化。于术后第7天进行肠道造影观察肠管吻合口愈合情况。于第8天行剖腹探查大鼠腹腔内部形态学变化,测量吻合口爆破压力,并通过采集吻合口及周围组织,进一步观察吻合口组织学的变化,计量资料采用 t检验。 结果:该模型构建平均时间为22 min。大鼠的存活率为89%。造影显示肠管通畅,无梗阻。剖腹探查,肉眼可见吻合口存在轻微粘连,粘连部分可分离,吻合口周围有血管组织形成。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吻合口有新生肉芽组织形成,并有小血管生成,未发现结肠上皮、大肠腺的存在。马松染色可见胶原纤维沉积。结论:通过该方法可成功构建结肠切除吻合术大鼠动物模型。

doi:10.3760/cma.j.cn421213-20201204-00888

4.少精子症动物模型的构建

摘要: 少精子症是导致男性不育的重要原因之一,构建稳定可靠的少精子症动物模型,对研究少精子症的发生发展和治疗尤为重要.现阶段构建少精子症动物模型的方法 有化疗药物,普通药物,物理方法 ,基因敲除等,但各种方法 之间的构建效果存在一定差异.本文拟对目前少精子症动物模型构建的方法 进行总结,以期为进一步筛选出效果较好的少精子症动物模型构建方法 提供参考.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21.05.014

5.脊髓半侧液压损伤大鼠动物模型的建立

摘要:目的:研究建立一种损伤能量精确、重复性好、损伤分级明确、并发症和死亡率低的脊髓半侧损伤模型。方法:选取56只雄性SD大鼠随机进行编号,使用随机数字表将小鼠分为分为轻、中、重3个损伤组(每组 n=14)和对照组( n=14)。利用液压打击系统制作轻、中、重各级脊髓损伤模型。各组于建模后3、7、14 d行磁共振检查明确损伤情况,同时于14 d处死取标本行病理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记录实验大鼠操作前后磁刺激诱发的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数值,行脊髓损伤运动功能评分(BBB)并进行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根据损伤能量可稳定地制备出轻、中、重型脊髓半侧损伤模型,在损伤后3 d,轻度损伤组大鼠相较于对照组,BBB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BBB评分为(20.75±0.43)分,轻度损伤组为(18.50±0.93)分, t=26.671, P<0.05],中度损伤组与轻度损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度损伤组(9.34±4.07)分, t=108.824, P<0.05];重度损伤组与中度损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重度损伤组(2.50±2.27)分, t=83.290, P<0.05]。磁共振、病理结果可明确显示不同程度的伤后改变。 结论:脊髓半侧液压损伤动物模型能够精确控制损伤能量,制造分级的脊髓半侧损伤模型。该方法保留部分二便功能,并发症少。

doi:10.3760/cma.j.cn421213-20200709-00499

6.改良方法建立的大鼠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动物模型

摘要:目的:探索一种用改良方法建立的大鼠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动物模型。方法:健康成年无特定病原体(SPF)级Wistar大鼠72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被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生理盐水组)24只;腹腔感染组24只;模型组24只。首先建立腹腔感染模型,腹腔感染建立6 h后行剖腹手术,轻轻取出全部小肠置于两层湿纱布之间,用带有滑石粉的手套进行手术操作,用盐水棉签从小肠末端自下而上到幽门环擦拭小肠浆膜层,反复6次,共15 min。分别于第3、5、7天处死大鼠,行胃肠道传输速率测定和腹部立位腹部平片检查。术后观察肠管粘连情况,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检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小肠组织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C-kit原癌基因蛋白(C-kit)表达。组间比较先采用One-way ANOVA检验,之后采用Dunnet t检验进行两两比较;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者Fisher精确检验。 结果:模型组大鼠胃肠道传输速率术后第3、5、7天分别为(21.25±2.68)%、(21.90±0.96)%、(21.17±2.47)%;而对照组分别为(62.61±3.25)%、(59.76±4.92)%、(57.18±4.30)%。腹腔感染组分别为(50.66±5.95)%、(48.89±3.15)%、(47.58±3.74)%,模型组与对照组和腹腔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04.924、228.536、193.761, P均<0.01)。模型组大鼠组织SOD含量术后第3、5、7天分别为(263.12±18.50)、(260.14±29.53)、(261.43±47.92) U/ml,与对照组和腹腔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7.506、28.863、37.244, P均<0.01)。模型组大鼠组织MDA含量术后第3、5、7天分别为(7.36±1.38)、(6.14±1.02)、(6.49±0.65) nmol/ml,与对照组和腹腔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3.692、11.190、16.156, P均<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模型组大鼠小肠iNOS阳性表达显著增强,C-kit阳性表达显著减弱,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1)。 结论:改良方法建立的大鼠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模型与临床上发生的炎性肠梗阻指标基本一致,该方法能成功建立大鼠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动物模型。

doi:10.3760/cma.j.cn421213-20210122-00083

7.钛颗粒诱导骨溶解的不同动物模型形态学研究

摘要:目的 通过钛颗粒诱导建立3种不同的骨溶解模型,比较其形态学差异、炎性反应水平、骨溶解情况以及破骨细胞计数等指标,为建立骨溶解动物模型的选择提供更好的依据.方法 45只雌性BALB/c小鼠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钛颗粒刺激颅骨骨溶解模型(A组)、钛颗粒刺激气囊模型组(B组)及钛颗粒刺激气囊植骨模型组(C组).通过大体观察和组织病理学对3组模型进行形态学观察;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对比A、B两组骨溶解面积及C组软组织变化的超微结构,讨论其与人体标本病理生理变化的相似性.结果 大体观察:A组可见颅骨表面有钛颗粒浸润,骨面不光整;B组气囊组织中有钛颗粒浸润,气囊囊壁增厚,有炎性水肿;C组可见颅骨块与周围的气囊组织之间有炎性细胞浸润,有钛颗粒包裹,且炎性反应明显.HE染色结果:A组颅骨表面钛颗粒周围有部分炎性反应,骨面欠平整;B组可见气囊囊壁厚,囊壁内有多种炎性细胞浸润,可有钛颗粒聚集;C组可见钛颗粒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骨片表面骨溶解表现.透射电子显微镜结果:A组破骨细胞胞质内见到钛颗粒,钛颗粒下有部分片状骨溶解;B组细胞胞质内有钛颗粒浸润,周围的细胞外散在有基质组织,基质组织中含水量减少;C组颅骨骨片骨面缺失,周围及与界膜之间有增生活跃的破骨细胞.结论 3种不同钛颗粒刺激下骨溶解动物模型的构建,形态学表现各有不同,可为假体周围骨溶解的基础研究提供有效的实验平台.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1.01.007]

8.肿瘤相关抑郁动物模型的建立

摘要:目的:建立肿瘤相关性抑郁动物模型.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采用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加孤养,并于造模第15天荷瘤,进行open-field行为学观察、 体质量和糖水偏好监测、皮下肿瘤测量.结果:应激荷瘤组大鼠体重增长减慢,活动减少,停留时间延长,糖水消耗量降低,肿瘤生长迅速.结论:本应激荷瘤大鼠具备了肿瘤相关抑郁的特征,是可靠的动物模型.

沈双宏,卓桂锋,陈丽丽,等. 肿瘤相关抑郁动物模型的建立[J]. 养生保健指南,2021(10):12.

9.累及主动脉弓部夹层动物模型构建方法的对比研究

摘要:目的:对比不同方法构建累及主动脉弓部的主动脉夹层(AAD)动物模型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探索构建主动脉弓部夹层动物模型的安全有效方法。方法:24只健康杂种犬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n=6)。A组:经静脉切开针高压水流冲击建模法;B组:经静脉切开针非高压水流冲击建模法;C组:经动脉鞘非高压水流冲击建模法;D组:双向球囊扩张联合弹性蛋白酶灌注建模法。于术后即时、术后7 d行影像学检查,术后15 d行主动脉活组织检查,并对AAD病变段进行组织病理学染色,观察AAD形成情况。收集4组实验犬的手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计算模型构建成功率、夹层撕裂长度、术后存活率、生存时间等,比较不同方法构建AAD动物模型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结果:4组实验犬性别、年龄、体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4组实验犬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11.6±8.0)、(168.0±17.4)、(164.4±13.9)、(202.8±21.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9.973, P<0.001),其中A组手术时间低于B、C、D组(均 P<0.001)。4组实验犬的主动脉阻断时间分别为(5.2±1.8)、(19.6±3.8)、(20.6±3.9)、(18.6±3.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7.598, P<0.001),其中A组主动脉阻断时间低于B、C、D组(均 P<0.001)。4组实验犬分别有5、5、4、1只模型构建成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8),其中A组模型构建成功率高于D组( P=0.040)。4组实验犬的夹层撕裂长度分别为(14.4±3.0)、(11.3±4.2)、(7.0±2.3)、(4.7±0.6)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8.103, P=0.003),其中A组夹层撕裂长度长于C、D两组(均 P<0.05)。4组实验犬的术后中位生存时间[ M( Q1, Q3)]分别为15.0(10.0,15.0)、5.0(3.0,10.0)、3.5(1.5,4.8)、10.0(2.8,15.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7.825, P=0.036),其中A组术后平均生存时间高于B、C两组(均 P<0.05);4组实验犬的术后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1.000)。病理染色结果可见AAD撕裂处弹性纤维被破坏,假腔外侧壁弹性纤维被过度拉伸,符合主动脉夹层的病理学改变。 结论:经静脉切开针高压水流冲击建模法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短、夹层撕裂范围广、术后生存时间长,可作为构建AAD动物模型的方法。

潘红瑞,戴向晨,曲超,等. 累及主动脉弓部夹层动物模型构建方法的对比研究[J]. 中华医学杂志,2021,101(9):647-653. DOI:10.3760/cma.j.cn112137-20200629-01991.

10.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动物模型的不同制备方法比较

摘要: 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P)是以感觉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如痛觉过敏、自发性疼痛、异常疼痛等,发病多样且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 of the sciatic nerve,CCI)模型是研究NPP的经典模型.目前,制备CCI动物模型的方法较固定且经典,每种方法各有其特点,本文通过将CCI动物模型选择与制备方法的文献结合笔者的实际操作,探讨实验性CCI动物模型的选择与制备方法,以期对研究CCI动物模型的制备与选择提供有效参考.

刘柏彤,张薇,蒋一璐,等. 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动物模型的不同制备方法比较[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1,23(2):477-481. DOI:10.11842/wst.20200317006.

11.可恢复性肝外门静脉高压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实验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采用套管将门静脉主干部分缩窄后再去除的方法制作一种可恢复性肝外门静脉高压动物模型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将18只新西兰大白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每组6只:对照组(normal control group,NC)、肝外门静脉高压组(extra-hepatic portal venous obstruction,EHPVO)和可恢复性肝外门静脉高压组(reversible extra-hepatic portal venous obstruction,r-EHPVO)。NC组仅开腹后游离门静脉主干。EHPVO组采用套管将门静脉主干部分缩窄制作肝外门静脉高压动物模型。r-EHPVO组在肝外门静脉高压模型制备2周后将套管去除。检测所有动物模型手术前后的门静脉压力、血常规和脾脏大小,并比较各组手术前后门静脉压力、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和脾脏大小的变化。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同一组不同时间段间的数据比较采用配对样本的 t检验,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18只动物模型的制作均成功完成。EHPVO组和r-EHPVO组的术后门静脉压力和脾脏大小均显著高于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EHPVO组与r-EHPVO组套管拆除前门静脉压力和脾脏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套管拆除后r-EHPVO组门静脉压力和脾脏大小显著低于EHPVO组,但其仍高于NC组( P<0.01)。EHPVO组和r-EHPVO组的术后血红蛋白、红细胞和血小板均显著低于NC组( P<0.05);去除套管后,r-EHPVO组血红蛋白、红细胞和血小板显著高于EHPVO组,但仍低于NC组。 结论:采用套管将门静脉主干部分缩窄后再去除的方法制作可恢复性肝外门静脉高压动物模型是可行的,该动物模型可缓解门静脉高压状态(降低门静脉压力、脾脏大小和改善脾功能亢进状态),具有Rex手术治疗肝外门静脉高压的相似效果,能作为模拟Rex手术研究的动物模型。

张金山,李龙. 可恢复性肝外门静脉高压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实验研究[J].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21,42(3):252-257. DOI:10.3760/cma.j.cn421158-20191229-00715.

12.替莫唑胺诱导的小鼠胶质瘤耐药动物模型的建立

摘要:目的 通过颅内原位成瘤小鼠体内连续传代技术,建立更为有效的替莫唑胺(TMZ)耐药胶质瘤模型,评估其耐药性和相关生物学特性.方法 取成年C57BL/6小鼠78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13只/组):诱导组共3组(小剂量、中剂量和大剂量诱导组),对照组共3组(不给药组、中剂量和大剂量对照组).每组中5只磁共振评估肿瘤大小,5只观察小鼠生存,3只取肿瘤行原代培养.使用GL261鼠胶质瘤细胞系,对诱导组1和对照1、2、3组小鼠行原位成瘤.诱导组1使用小剂量TMZ(5mg/kg)诱导5d后停药10 d,再将诱导组1小鼠取瘤制备单细胞悬液,流式分选得到胶质瘤细胞后继续培养,用于接种诱导组2.中剂量TMZ(25 mg/kg)处理诱导组2荷瘤鼠,同法取瘤分选后培养并接种诱导组3,大剂量TMZ(50mg/kg)处理诱导组3荷瘤鼠.以此逐代适度递增药物剂量诱导耐药,建立小鼠胶质瘤TMZ耐药模型.对照组1使用不含TMZ的溶剂对照处理,对照组2、3分别使用中、大剂量(25、50 mg/kg)TMZ处理.细胞集落法检测每代小鼠原位肿瘤细胞的TMZ耐药性;CCK8法检测TMZ作用下的细胞耐药指数.结果 成功建立了小鼠胶质瘤TMZ耐药模型并确定了其耐药性.大剂量诱导组细胞相对集落率明显高于大剂量对照组(P<0.05),相比于不给药组产生了4.25倍耐药性.大剂量TMZ能明显减小对照组荷瘤鼠肿瘤体积(P<0.05),而大剂量诱导组肿瘤体积明显大于大剂量对照组(P<0.001),且荷瘤鼠生存时间较大剂量对照组明显缩短(P=0.0018).结论 逐代适度递增药物剂量刺激原位成瘤小鼠,能建立更为有效的小鼠胶质瘤TMZ耐药株模型.

施林勇,李宏,辜俊伟,等. 替莫唑胺诱导的小鼠胶质瘤耐药动物模型的建立[J].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21,41(1):69-74. DOI:10.12122/j.issn.1673-4254.2021.01.09.

13.冠心病寒凝血瘀证动物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摘要:目的 探讨冠心病寒凝血瘀证动物模型的建立及评价方法.方法 选择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寒凝血瘀证组,各20只.将寒凝血瘀证组的大鼠放入-15℃环境持续受冻1 h,后再恢复到20℃室温,并给予垂体后叶素20 U/(kg·d)进行腹腔注射,建立冠心病寒凝血瘀证的动物模型,观察2组大鼠肛温、心电图及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环素F1α(6-Keto-PGF1α)等指标.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肛温降低(P<0.05);心电图J点位移明显增加(P<0.01),心率显著降低(P<0.01);6-Keto-PGF1α水平有所下降(P<0.05),TXB2则显著升高(P<0.01).结论 寒冷刺激加上垂体后叶素的注射可成功复制出冠心病寒凝血瘀证大鼠动物模型,客观性强,符合中医证候特点.

李驰坤,靳宏光,成光宇,等. 冠心病寒凝血瘀证动物模型的建立及评价[J]. 吉林中医药,2021,41(9):1209-1212. DOI:10.13463/j.cnki.jlzyy.2021.09.023.

14.基于动物模型的大豆球蛋白诱导肠黏膜过敏反应机理研究

摘要:目的:探究大豆球蛋白诱导小鼠肠黏膜过敏反应的调控机理.方法:以大豆球蛋白和β-伴球蛋白为试验材料,Balb/c小鼠为受试动物,采用连续灌胃的方式建立肠道过敏动物模型.研究了小鼠小肠绒毛T、B淋巴细胞的数量、肠细胞凋亡率和固有层IgA+浆细胞的数量及小肠液中sIgA的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大豆球蛋白组小肠绒毛固有层淋巴细胞CD3+、CD4+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大豆β-伴球蛋白组小肠绒毛固有层及肠上皮细胞中CD3+、CD8+、CD4+及整合素α4β7的数量均显著高于对照.高倍镜下观察显示试验组小鼠小肠固有层中可见大量浆细胞及淋巴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试验组小鼠小肠固有层IgA+浆细胞呈现明显的阳性染色.结论:大豆球蛋白可以介导细胞免疫为主的过敏反应发生,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亢进是造成肠道通透性加强,进而破坏肠黏膜屏障功能的重要原因.

刘欣,曹广添,陶菲,等. 基于动物模型的大豆球蛋白诱导肠黏膜过敏反应机理研究[J]. 中国食品学报,2020,20(3):31-37. DOI:10.16429/j.1009-7848.2020.03.004.

15.兔背部皮下注射法建立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

摘要: 目的:探索无水乙醇皮下注射后对皮肤外形及形态的影响,建立简便易重复的瘢痕动物模型.方法:选取体质量均为1.5 kg的新西兰大白兔27只,雌雄不限,随机分为甲、乙、丙3组.将浓度为99.5%的乙醇按照1、2、3 mL/kg 3种剂量分别注入甲、乙、丙3组兔子背部皮肤真皮层,观察注射后7、30、90 d注射位点的变化,得出最佳造模方法.结果:乙组兔子30 d后肉眼可见类似人增生性瘢痕样组织形成,HE染色镜下可观察到表皮层增厚明显,真皮层中胶原纤维排列紊乱,Ⅰ型胶原纤维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见组织内Ⅰ型胶原蛋白染成棕黄色,细胞质内可见棕黄色颗粒,Ⅰ型胶原纤维数量明显增多.结论:2 mL/kg无水乙醇兔子背部皮下注射,经自然愈合后形成的增生性瘢痕与人体增生性瘢痕相似,可作为研究增生性瘢痕的发生机制及评估其治疗方法的动物模型之一.

姚庆,杨琼,李毅,等. 兔背部皮下注射法建立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J].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1,46(2):270-272. DOI: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1.02.035.

16.小鼠及猕猴Graves病动物模型的比较研究

摘要:目的 本研究旨在从Graves病(Graves'disease,GD)免疫相关机制出发,通过比较我们既往研究中小鼠及猕猴GD动物模型,探讨不同动物GD模型特点差异,并基于不同动物模型的特点,为日后免疫治疗新方法提供研究工具.方法 利用表达促甲状腺素受体(TSHR)A亚单位的重组腺病毒肌肉注射BALB/c小鼠,每三周1次,共3次.利用同样的重组腺病毒肌肉注射猕猴,基于小鼠病毒剂量通过体重和体表面积换算出猕猴的病毒剂量,每三周1次,共5次.于末次免疫后四周安乐死小鼠和猕猴,收集外周血、甲状腺、脾等组织测定总甲状腺素TT4、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RAb及免疫学相关指标.结果 小鼠造模组(n=8)TRAb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增高[(8.1±0.6)IU/I vs 423.1±61.4)IU/I],其中有6只小鼠的TT4水平明显增高,整体T4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57.1±2.9)μg/dL vs(96.7±13.8)μg/dL,P<0.05],GD甲亢发生率为75%.猕猴造模组(n=6)中有3只猕猴的TT4和FT4水平均明显增高,甲亢发生率为50%.甲状腺病理中,小鼠(6/8)及猕猴(3/6)造模组中均出现了滤泡上皮明显增生,呈立方状或高柱状.流式细胞学分析显示,猕猴造模组的外周血和脾中的Treg细胞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这一结果与小鼠造模组的脾中Treg细胞比例结果一致(P<0.05).此外,造模组的猕猴还出现了体重的下降(P<0.05)和静息心率的上升(P<0.05).结论 与猕猴GD模型相比,小鼠模型GD甲亢的诱导时间更短,发生率更高,但GD猕猴基础生理生化指标和免疫相关指标中显示出更多的与人类GD患者类似的表现及机制.在日后探索GD发病机制及评估新治疗方案的研究中,我们可以根据两种动物GD模型的不同特点选择更合适的研究工具.

王悦,张萌,赵凤仪,等. 小鼠及猕猴Graves病动物模型的比较研究[J].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20,28(4):455-462. DOI:10.3969/j.issn.1005-4847.2020.04.004.

17.失眠血虚证小鼠动物模型的模拟和证候评价

摘要:目的 初步建立并评价疾病与证候相结合的失眠血虚证动物模型.方法 将20只昆明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模型组,每组10只.模型组腹腔注射350 mg/(kg·d)对氯苯丙氨酸(p-chlorophenylalanine,PCPA),250 mg/(kg·d)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制备失眠血虚证复合动物模型,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通过观察睡眠潜伏期、睡眠时间、昼夜节律,检测外周血,记录体表表征评分、体质量、饮水量、摄食量、胸腺指数、脾脏指数等指标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 模型组小鼠的睡眠时间显著缩短,睡眠潜伏期延长,昼夜节律消失,小鼠血虚体表表征表现为口唇、爪、甲淡白或苍白,毛发易脱落,行动倦怠、精神不振,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血小板(platelet,PLT)、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减少;胸腺指数、脾脏指数显著下降;体质量减轻、饮水量与摄食量减少,提示失眠血虚证模型成功.结论 CTX+PCPA复合模型制作小鼠失眠血虚证的方法成功模拟了患者临床部分病理表现,符合失眠血虚证的证候评价,为失眠血虚证的研究提供基础.

孙璐,刘海霞,王承灏,等. 失眠血虚证小鼠动物模型的模拟和证候评价[J]. 环球中医药,2021,14(8):1385-1389.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21.08.004.

18.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相关皮疹动物模型的构建

摘要: 目的 复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相关皮疹动物模型并进行进一步优化和探索.方法 应用西妥昔单抗注射液,按照20、40、80 mg/kg对雌性SCID小鼠进行腹腔注射,给药频次为每周一、三、五,共干预28 d.实验过程中持续关注小鼠皮肤形态学变化,在实验结束后对小鼠皮肤进行切片,观察HE染色表现.应用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卵清蛋白分别按照按照37.5 mg/kg、23.5 mg/kg、1 mg/只进行灌胃口服,1次/d,共给药45 d.实验过程中持续观察大鼠皮肤形态学变化,实验结束后对大鼠皮肤进行切片,观察HE染色表现.并应用ELISA法对大鼠血清中TNF-α、IL-6、IgE等因子进行测定.结果 西妥昔单抗腹腔注射后,SCID小鼠未出现典型的皮疹、结痂表现;皮肤病理未显示出明显的炎症表现.吉非替尼组大鼠皮肤可见明显的皮疹、结痂、渗出等表现,且皮肤HE染色可见大量的炎症细胞浸润、角化不全、棘层松解、表皮增厚等表现;空白组、卵清蛋白组、厄洛替尼组大鼠皮肤形态学观察及病理切片未见明显的炎症表现.在IgE、TNF-α浓度方面,各组间均未见明显差异(P=0.061,P=0.057);而在IL-6方面,吉非替尼组较空白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而厄洛替尼组较空白组未见明显差异(P=0.910).结论 应用西妥昔单抗不能在SCID小鼠中建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相关皮疹模型.应用吉非替尼可以在BN大鼠中建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相关皮疹模型;应用厄洛替尼不能在BN大鼠中诱发皮疹.

张旭,薛崇祥,李嘉,等.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相关皮疹动物模型的构建[J].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21,41(3):352-357. DOI:10.12122/j.issn.1673-4254.2021.03.06.